明清时期创立命门学说,肾藏象理论达鼎盛

(三)明清时期创立命门学说,肾藏象理论达鼎盛

明代放弃了之前“左肾右命门”观点,如虞抟认为:“夫两肾固为真元之根本,性命之所关,虽未水藏,而实为相火寓乎其中,愚意当以两肾总号命门。”张介宾则吸收周易和宋代理学思想,认为命门是人体之太极,位于两肾之中,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其意义又较虞抟更深入、也更抽象。张介宾说:“肾两者,坎外之偶也;命门总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于命门。故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命门居两肾之中,即人身之太极,由太极以生两仪,而水火具焉。”明代另一中医学家赵献可,对命门水火的产生和功能,有更为精细独到的发挥。他说:“其右旁有一小窍,即三焦。三焦者,是其臣使之官,周流于五脏六腑之间而不息,名曰相火。其左旁有一小窍,乃真水也,亦无形,上行夹脊至脑中,为髓海,泌其津液……内注五脏六腑……潜行于周身。”至此,肾藏象理论被推到具有特殊重要性的地位。明代医家关于肾的理论有其独到之处。如发挥了肾阴肾阳对立统一、消长转化关系,在治疗上创立“阴中求阳”和“阳中求阴”,在六味地黄丸和八味丸的启发下,创制左归丸、右归丸。其次,在肾阴、肾阳并重的基础上,更强调肾阳的重要性,如赵献可说:“余有一譬焉,譬之元宵之鳌山走马灯,拜者、舞者、飞者、走者,无一不具,其中间惟是一火耳,火旺则动速,火微则动缓,火熄则寂然不动。”

肾藏象的重要性经过明代医家的发展,已成为中医学的基本认识。选择肾藏象理论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具有更为突出的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