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 景
中医妇科是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运用中医理论研究女性解剖、生理、病理特点,诊断辨证规律和防治女性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覆盖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嗣、妊娠、临产、产后、乳疾、癥瘕、前阴诸疾及杂病等。
中医妇科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对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保障母子健康,防治妇女疾病做出巨大贡献。从殷周甲骨文中有关“疾育”的卜辞,到《史记·楚世家》“坼剖而产焉”,《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淳于意妇科诊籍,《易经·爻辞》“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汉书·义纵传》“女医”等零星记载,渐次发展至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胎产书》,《内经》女子七岁至七七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规律,治疗血枯经闭的妇科祖方“四乌贼骨一藘茹丸”,“以脉候胎”法、孕期“有故无殒”用药等,《金匮要略》妇人妊娠、产后、杂病三篇,《脉经》“月经”“居经”“避年”“激经”“五崩”等,妇科专论已涉及经带胎产各领域。北齐徐之才《逐月养胎方》,南齐《褚氏遗书·求嗣门》,隋代《诸病源候论》胞宫、冲任损伤病机,《备急千金要方》“全不产”“断绪”及“劳伤痼疾”,唐代咎殷《经效产宝》,宋太医局专设产科,杨子建《十产论》助产方法,朱端章《卫生家宝产科备要》产后“三冲”证治,齐仲甫《女科百问》,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金元各家纷呈,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万全《万氏妇人科》、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薛立斋《女科撮要》等,清代《傅青主女科》,《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血证论》,民国时期,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张山雷《沈氏女科辑要笺正》等,妇科理法方药日臻完备。
现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全国协作研究崩漏,对止血、调整月经周期、促排卵等关键问题取得进展;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经断前后诸证、闭经等研究广泛深入;活血化瘀为主治疗宫外孕、“三品一条枪”宫颈锥切治疗早期宫颈癌等取得显著疗效,月经机制、带下机制、“肾主生殖”实质研究、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补肾促排卵机制、安胎机制、产后多虚多瘀机制、活血化瘀机制等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班秀文、夏桂成、刘敏如、朱南孙、许润三、柴蒿岩等3批国医大师,在中医妇科生理周期及诊疗理论方面贡献突出,引领中医妇科医疗、教育、科研走向世界。
班秀文(1920~2014),壮族。2009年获首届“国医大师”称号。治疗月经病,重点在肾,兼顾肝脾;治疗崩漏,塞流之中有澄源,澄源之中重复旧;治疗带下分五色,重点调脾,兼治肝肾,治湿为主,兼以治血,血水两治;治疗不孕症辨证与辨病结合,调治肝肾。
夏桂成(1932~ ),汉族。2013年获第二届“国医大师”称号。擅长治疗不孕症、子宫内膜异位症、膜样痛经、早期更年期综合征等,提出月经周期中阴阳消长转化规律及《易学》奇偶数律的关系,提出肾-心-子宫生理生殖轴的观点,强调调周法在器质性及免疫性不孕症的应用,研发中药流产引产药“天牙片”等。
刘敏如(1933~ ),女,汉族。2013年获第二届“国医大师”称号。主张气阴双补治疗妇科出血,通补兼治重症痛经,补肾通络论治不孕,补泻兼施、内外同治外阴白色病损,五脏并治经断前后诸证,一方多用治疗妇科湿热证等,注重补肾与调理气血,开展中药补肾对生殖轴调节的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研发产泰、益宫宁血口服液、养精壮本丹、资癸女贞丸、滋阴荣颜丸等。
朱南孙(1921~ ),女,汉族。2017年获第三届“国医大师”称号。传承上海“朱氏妇科”精髓,主张乙癸同源、肝肾为纲,发挥健壮补力膏、怡情更年汤、促卵助孕汤等肝肾同治在月经周期中的作用,善用通、涩、清、养止血四法治崩漏,善用药对、膏方,药精不杂,丝丝入扣,研发加味没竭片(又名化膜汤)、将军斩关汤等。
许润三(1926~ ),汉族。2017年获第三届“国医大师”称号。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论治与方证相结合,认为补肾即补养天癸,妇科病从肾论治、兼顾肝脾,强调冲任作用,善用血肉有情之品,主持四逆散加味(通络煎)治疗输卵管阻塞研究,于1987年获局级科研成果奖。
柴蒿岩(1929~ ),女,汉族,又作“柴松岩”。2017年获第三届“国医大师”称号。归纳肾生最先、肾足最迟、肾衰最早的“肾之三最”说;提出胃与大肠手足阳明经的“二阳致病”,重视受纳传导功能的二阳病变与月经、生殖病变的因果关系;认同薛己“肾水当藉肺金为母,以补其不足”,主张“补肺启肾”,获批发明专利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