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疗效显著

5.破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疗效显著

任继学于20世纪80年代进一步总结和完善了脑髓学说,提出脑病的核心病机为“髓虚毒损”的学说,任继学认为脑病的疗效的提高既要重视脑髓“病”本身的特点(相关病因、病理因素等),又要发扬中医传统辨证论治的优势,做到病证结合,提出髓虚贯穿脑病发病的始终,毒损是脑病发病及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髓虚毒损是脑病发病的病机关键。任继学据此病机关键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出血性中风“破血化瘀,豁痰开窍,泄热醒神”的治疗大法,并以此承担了国家“八五”重点攻关课题“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与西医常规治疗组比较,28天死亡率低了21.83%,出血灶完全吸收率高了40.18%,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在分子水平验证了其科学性,其成果获得199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随着现代神经病学领域的学术发展,中枢神经损伤的修复成了现代医学界的研究热点,中医学术团队也开始涉足中医药对中枢神经损伤的修复研究中,研究中发现补肾填精的药物能促进中枢神经损伤的修复,且中枢神经的修复仅在损伤早期有效果,同时类似报道也频见报端。据此,在髓虚毒损的脑病发病病机关键指导下,结合出血性中风“毒损”及“髓虚”特点将出血性中风“破血化瘀,豁痰开窍,泄热醒神”的治疗大法进一步创新,提出了“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治疗总则。本治疗总则更加强调了髓虚毒损的病机关键,突出了本病实为标,虚为本的病理特征,体现了标本虚实兼顾的原则。

本理论的突破得到了同行及国家的认可,围绕阐释创新学说指导下的出血性中风病治疗优势,注重临床研究与基础实验紧密结合开展了系列研究。依托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及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科研专项,开展了13家研究中心参与的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试验研究,最终完成了229例(试验组114例,对照组115例)病例观察及6个月的研究随访。研究证实了本方案显著提升了脑出血临床内科基础治疗对神经功能缺损和患者生活能力的疗效;同时开展了相关基础实验在分子水平探讨了其作用机制。5年来,相关研究成果获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