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证治体系逐步形成

(三)中风病证治体系逐步形成

有关中风的证候,历代文献记载较多。《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首先提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的证候分类方法,并沿用至今。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于中风证候做了较详细的描述,有中风候、风癔候、风口候、风痱候、风偏枯候等,对中风的症、脉、病机、预后也一一做了叙述。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论杂风状第一》中指出:“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估,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偏枯者,半身不遂;风痱者,身无痛,四肢不收;风懿者,奄忽不知人;风痹者,诸痹类风状。清代程钟龄《医学心语·中风不语辨》则按心、脾、肾三经进行分证:“若心经不语,必昏冒全不知人,或兼直视摇头等证。盖心不受邪,受邪则殆,此败症也。若胞络受邪,则时昏时醒,或时自喜笑;若脾经不语,则人事明白,或唇缓,口角流涎,语言謇涩;若肾经不语,则腰足痿痹,或耳聋遗尿,以此为辨。”沈金鳖《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更明确地指出:“盖中脏者病在里,多滞九窍……中腑者病在表,多著四肢,其症半身不遂,手足不随,痰涎壅盛,气喘如雷,然目犹能视,口犹能言,二便不秘,邪之中犹浅。”沈氏根据病变部位的浅深和病情的轻重探讨中风证候分类的方法,对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对中风的治疗,历代医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对其治则的学术争鸣更加突出。金元以前医家,因持外风入中之说,故治则以祛风为主。而金元以后,对中风治疗已有较大发展,清代尤在泾《金匮冀·中风统论》立有中风八法:一曰开关,二曰固脱,三曰泄大邪,四曰转大气,五曰逐瘫痪,六曰除热气,七曰通窍燧,八曰灸俞穴。强调按病期、分阶段进行辨证论治。例如开窍法,适用于闭证:“卒然口噤目张,两手握固,痰壅气塞,无门下药,此为闭证。闭则宜开,不开则死。”固脱法回阳救逆,适用于脱证“猝然之候,但见目合、口开、遗尿自汗者,无论有邪无邪,总属脱证。脱则宜固,急在无气也”。除开窍与固脱外,后世医家多综合前人之说,依临床辨证而运用滋阴潜阳、平肝息风、通腑化痰、活血通络、清热除痰、健脾利湿、益气养血等治法。而活血化瘀治法,为清代王清任以后的许多医家所共同推崇,近代运用这一治法治疗本病达到广泛共识,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