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病相关”理论

1.“体病相关”理论

体质的差异性决定着个体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以及感邪后发病与否和发病的倾向性。每一个个体具有不同的体质特点,其五脏的结构和功能之差异,精气血津液之盈亏,阴阳寒热之偏颇,决定了个体处于不同的功能状态,从而对各种致病因素的反应性、亲和性、耐受性不同。不同的体质类型,容易感受相应的邪气,易患某类特定的疾病。体质的差异往往决定着个体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过敏体质患者往往对风寒、花粉、油漆、鱼腥虾蟹等因素和食物具有易感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一般有对风寒湿等邪气易感的体质;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常常具有对情志变异的易感体质。痰湿之质易为湿邪所困和膏粱厚味所伤,气虚之质不耐外邪及劳倦所伤,气郁之质易为情志所伤。

体质不仅关系到人体受邪之后是否发病,既病之后的发病倾向也与体质密切相关。在发病的形式上,由于邪气的种类、性质、强弱和致病途径不同,而个体又有脏腑气血阴阳偏颇的体质差异,因此在疾病开始阶段,表现为不同的类型。肥人或痰湿内盛者,痰湿内伏,滞脏腑,阻经络,碍气化,易患痰证、饮证、水肿证、中风、眩晕等病;瘦人或阴虚之体,阴津亏乏,易罹肺痨、咳嗽、便秘、衄血诸疾;阳虚之质,阴寒内盛,外卫不固,气化无力,易患感冒、咳喘、腹泻、遗尿等;瘀血体质,气机郁滞,血行不畅,易患郁病、癥积、痛证、痹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