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虽然指南推荐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洋地黄及血管舒张剂等药物用于心力衰竭治疗,但心力衰竭导致的死亡仍然增加。中医学认为心力衰竭的病机是气滞血瘀导致心阳不足,中医药具有治疗优势。2011年由高润霖、张伯礼、黄峻牵头,联合国内包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等23家综合三甲医院共同开展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证实了芪苈强心胶囊具有降低心力衰竭患者血清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研究结果发表在心血管领域著名期刊——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AmericanCollege of Cardiology。这是目前中药治疗心血管病临床试验发表的最高影响力论文,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
研究类型: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试验。试验注册号:ChiCTR-TRC-11001478。
纳入标准:心力衰竭病史3个月以上患者;NYHA功能分级Ⅱ-Ⅳ;患者接受固定剂量的药物治疗2周以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血浆NT-proBNP水平≥450 pg/m L;患者年龄为18~75岁之间。排除由于心脏瓣膜病变、先天性心脏病、心包疾病、心律失常或其他非心源性因素导致的心力衰竭患者。此外,排除短期内可能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患者;排除患有原发性心脏瓣膜病,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心肌炎、动脉瘤、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不稳定性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及其他患有严重疾病不适合参加试验的患者;排除血肌酐水平>194.5 mmol/L或血钾>5.5 mmol/L,丙氨酸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水平超过正常值上限的1.5倍。
干预措施: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药物基础上,试验组加用芪苈强心胶囊,4粒,3次/日;对照组加用芪苈强心胶囊模拟剂,4粒,3次/日。试验组和对照组基础用药参照心力衰竭临床指南。患者接受试验药治疗12周。
结局指标:主要结局指标NT-proBNP降低百分率或NT-proBNP水平降低≥30%的患者比例。次要指标包括复合心血管事件数、NYHA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距离试验(6 m WD)、超声心动图及生活质量(MLHFQ),同时关注不良事件。测量时点是入组时和治疗第4周、第8周和第12周。
研究结果:共纳入512例合格病例进入随机分配,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56例。主要指标:治疗12周后,芪苈强心组NT-proBNP水平较基线显著降低(240.15 pg/m L[Q1,Q3:23.15,1113.85]),安慰剂组变化不大(0.00 pg/m L[Q1,Q3:286.00,800.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芪苈强心组有47.95%的患者NT-proBNP水平下降超过30%,而安慰剂对照组仅有31.9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复合心血管事件芪苈强心组为4.51%,对照组为1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NYHA心功能分级显示,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01)。试验组LVEF和6 m WD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P=0.006)。试验组MLHFQ评分优于对照组(P<0.001)。药物相关不良事件,试验组19例,对照组2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9)。
结论:在西医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能进一步降低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芪苈强心胶囊可以与常规治疗联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