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实证候差异特征探讨

9.脾胃虚实证候差异特征探讨

岭南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多雨,当地人喜进食“鱼鲜”等阴柔之品又嗜饮“凉茶”,致使脾胃易损、湿阻中焦而呈现为既虚又实之“混杂”体质,故临床除脾虚证候外,也常呈现脾虚夹湿,甚则湿热内盛的实证状态。对脾胃病虚实证候发生机制及其体质特征探讨,为从虚实证候差异角度认识脾虚证具有对照参考意义。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胡玲带领的团队围绕幽门螺杆菌(Hp),从临床入手探讨Hp相关胃病胃黏膜病理和超微结构改变、体质可变性与基因多态性的关联,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脾胃虚实不同证候的表型特征。

(1)虚实不同证候病理改变特征 该团队研究发现,脾胃湿热证胃黏膜Hp感染率和程度及炎症程度、活动性均较脾气虚证高;脾气虚证主要表现为胃黏膜萎缩伴肠化生和(或)异型增生病理改变。超微病理研究表明,胃黏膜Hp定植数和黏液颗粒聚集以Hp感染的脾胃湿热证最明显,湿与热偏重者呈现特征为黏液颗粒增多和微绒毛损伤更重;Hp感染脾气虚证则微绒毛稀疏、黏液颗粒明显减少;提示不仅Hp感染与否对胃黏膜的改变存在差异,且在脾胃湿热、脾气虚证之间也明显不同。黏液颗粒增多或减少既是胃黏膜受Hp影响的不同结果,也是机体能否自我保护的具体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虚实不同证候在正邪对抗过程中机体能否“奋起抗邪”的力量;其差异或许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脾胃虚实不同证候宏观与微观状态之间关联的体现;加强相关研究可为Hp相关胃病的客观辨证提供参考依据,也从虚实对照角度进一步认识了脾虚证“虚弱”状态的科学内涵。

(2)基因多态性与体质“可变性” 基于中医“邪毒致变”观点,该研究团队提出,从Hp感染与炎症因子及microRNA基因多态性微效作用累积效应的差异切入探讨,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外受与内生之“邪毒致变”在Hp相关胃病,由胃黏膜炎症、糜烂→萎缩伴肠化生、异型增生→癌变演变中加重和发生恶性转化的病理特征;也可初步体现不同病理阶段脾气虚、脾胃湿热之虚实不同证候发生和转化的病机特点。缘于生物和环境形成之体质状态的“可变性”,可能亦与Hp相关胃病患者不同病理演变阶段虚实不同证候,及其由实到虚、瘀兼夹状态发生和转化过程中群类趋同性易感之表型特征相关联;有助于从虚实证候转变及夹杂等角度,进一步认识脾虚证在临床病证进程中复杂与多变的发病特点及其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