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分库建立相关技术

1.组分库建立相关技术

中药组分库技术内容主要包括高效、可重复的方剂组分制备方法、高分辨率的组分化学分析与表征方法、自动化的数据处理方法及数字化的组分信息管理系统。

(1)活性组分制备方法 中药组分的制备需要考虑多重因素。如:① 保证活性物质的含量足以显示活性。② 尽量减少毒性成分和其他杂质对后续筛选的干扰。③ 尽量减少不同组分中相同成分的重叠。④ 满足经济性要求,一次制备即能满足多次筛选的要求。研究团队采用制备液相、二维液相色谱等现代仪器设备建立了中药组分高效制备新方法,实现了中药组分的标准化、可重复制备。

1)特征组分制备:根据中药化合物的色谱特性,选择合适的分离材料获得最佳分离效果,建立含有不同类型化合物特征组分的制备技术与方法,制备不明物质少、基本涵盖药材特征成分、符合活性筛选要求的中药组分。

2)组分选择性制备:以生物碱、黄酮、皂苷等药效组分为目标,根据不同类型组分的分离纯化需求和结构特点,选择多功能键合相材料,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实现分离选择性和分离效率的优化,达到组分选择性制备目标。

3)精细组分高效制备技术:通过高效色谱精细化制备获得的组分,针对中药复杂体系,依托阵列式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发展高通量浓缩技术。根据组分的性质,建立优化色谱制备方法,确定方法的适用范围,建立制备过程的标准流程。

(2)活性组分表征技术 采用多种色谱-光谱联用技术,构建多成分适宜表征方法,明确组分化学组成、比例,确保样品质量。通过LC和LC-MS等技术获取尽可能多的中药成分或者微量组分的信息,实现多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形成特征指纹谱图,用于特征组分的质量分析。针对同类化合物组分发展定量指纹谱分析技术,对指纹谱中的一个或几个目标成分尤其是有效成分的准确定量或相对定量描述,使组分质量控制更加准确。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获得各种组分复杂程度、化合物精确分子量、结构等信息。

(3)数字化的组分信息管理系统 数字化中药信息管理系统用于整合、管理和利用中药组分库。该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① 以中药制剂、饮片、组分、化合物4个层面为主线,建立中药化学谱图信息的通用储存格式,构建了基于语义对象模型的、便于修改和扩展的关系型数据库。② 制订了数据质量评判、修正和备份方案,建立了数据安全管理规范,开发了个性化单机和网络服务模式,为数据共享提供了合理的检索接口和结果发布方式。③ 建立信息整合分析模块,包括色谱/质谱数据滤噪与解析、光谱多元校正等化学信息整合方法等。信息管理系统采用Client/Server(客户/服务器模式)体系结构,具有分布查询、多点更新、远程调用等功能,能够充分保证组分相关信息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安全性。该技术以全景、高通量和多维分析模式获取方剂组分的化学信息,配合活性评价与结构鉴定,形成了集活性评价、化学表征、实验验证与结构鉴定四位一体的数字化中药组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