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问题与思路
2025年08月10日
(三)存在的问题与思路
穴位特异性的问题是现代针灸研究演绎出的共识,但是由于国外假针灸、安慰针灸结果和真针刺没有差异,使穴位特异性受到质疑和挑战,穴位特异性的研究才开始着手,而近几年对痛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并没有证明穴位特异性的存在。
穴位有其固有的生物学性质,并具有效应的双重性:既表现为腧穴效应固有的相对特异作用的针对性,又具有非特异性作用的广谱性;两者间又各自存在相对效应甚佳的穴位优效性。总体来说,虽然大多数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都集中在穴位的特异性,但多数并不属于特异性研究,而是一组穴位的有效性或者几组穴位间效应优劣的比较研究,由于这类“特异性”研究层出不穷,其结果不同而出现大的争议,为了自圆其说,不得不派生出穴位的“相对特异性”理论;其实这类研究无疑是在探讨穴位间效应的差异性。穴位“特异性”研究众多“成果”的问世应该有更多的针灸“优势病种”产生,然而目前针灸临床仍然是“适宜病种”较多,可以列入治疗首选的“优势病种”有限。这些矛盾的结果使得近几年来开始重视穴位的广谱效应研究,即穴位的针灸刺激能够产生对机体许多功能系统,特别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发生非特异调节效应,对许多疾病具有广谱“扶正祛邪”的稳态调节效应。
无论是针灸的临床研究还是基础研究,人们都观察到穴位具有非常广泛性的调节机体功能活动的作用。在临床上,有的穴位(如足三里)被用于治疗近200种疾病;在实验研究领域,足三里穴参与了对机体所有功能系统的调节。所有被研究的穴位均具有调动神经-内分泌(包括多种活性物质)-免疫调节的非特异广谱作用,这反映出穴位“共性”的基础本态特征,它涉及的是针灸具有广泛调控和维护人体功能稳态的效应,表现的是对许多疾病都有一定的或辅助性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