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对中风病因出现争鸣

3.金元对中风病因出现争鸣

金元时代医家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出现了重大转折,一扫“内虚邪中”之论,倡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失调”之内因学说,成为病机学上的分水岭。最具代表者当推金元四大家,内因立论,各有不同。

刘河间提出:“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之,亦非外中于风,由乎将息失宜,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多因喜怒思悲恐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俗云风者,言未而忘其本也。”这种认识,后世称为:“主火论。”李东垣主气虚为患,他说:“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年愈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愤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盛则有之,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朱丹溪则主痰为患,他说:“西北气寒,为风所中,诚有之矣;东南气温,而地多湿,有风病者,非风也,皆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三家所论,病因虽异,“非风”的观点都是一致的。他们还指出了辛温疏散之剂的弊端,拟法立方,促进了中风病的理论与临床研究。

王履则首次将中风归为类中风,明确指出“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壮岁之时无有也,苦肥盛则间有之。”无疑对于病因学说是一大贡献。

然细观治疗,着实之举甚少。河间虽以将息失宜、心火暴盛立论,治疗又未脱古人专治寒风之窠臼。曰“治之者或用乌附等类热药,欲令热气开通经络,使气血宣行而无壅滞”。东垣以木气自病立论,但治法仍用法古保命窠臼说,分三纲论治,用续命羌活愈风三化汤等外感风寒之套药。

由是观之,金元时代,内因始萌,其于后世,昭示正轨,然治法与病机貌合神离,使病机挂于凿空,故百无一验。

针灸方面,较有代表的是张元素和王国瑞,二位先贤的思维均从整体气血阴阳失调立论,张元素提出了“中风宜接经”的治则,即针刺十二井穴,沟通十二经脉气血,使气血阴阳正常交接流注。在方法上分从阳引阴,从阴引阳两方面,并对取穴顺序做了严格的规定。王国瑞在治疗中风半身不遂时,首次提出了“先于无病手足针宜补不宜泻,次针其有病足手,宜泻不宜补”,成为《内经》巨刺法在治疗中风中的具体应用,对后世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