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表透邪法
张镜人出身于医学世家。其张氏家族素以擅治伤寒热病享誉江南,受益于吴又可、叶天士二家尤多。张镜人幼承庭训,继承家学,谨守张氏家族世代相传的诊治伤寒热病的经验和体会,在伤寒热病的临床治疗上取得显著疗效。张镜人认为,根据温病发病后的临床表现,可将温病分为“新感外袭”和“伏气内发”两端。新感发病虽有寒温之分,但由于体质因素不同、抵抗力的差异及感邪轻重的区别,故病邪有不传变而自行消退者;有顺着卫气营血层次渐进深入者;有自肺卫内陷心营者。综合来看,其传变趋向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故而治疗只宜表散,以勿使病邪入内。而“伏邪温病”病发时一派发热证候,若无外感激发,一般则无表证。其传变趋向由里出表,故而治疗亦宜透达。除里传阳明的腑证可下夺外,新感与伏气的出路同在肌表,故而,“表”与“透”是伤寒热病临证治疗的关键。新感务求“表透”,勿使内入;伏气务求“透表”,以促外达。二者均以祛除病邪为最终目的。
基于以上认识,张镜人提出“表”“透”为温病祛邪之大法。而在具体选方用药中,则极为重视豆豉的作用。豆豉是黑大豆经与表散药物同制发酵而成,故有疏散宣透之性,既能透解表邪,又能宣泄郁热,具有散不伤阴的特点。张镜人认为江南之地,气候暖湿,患者发病之时夹温夹湿者众多。若见微恶寒,继而发热不恶寒、咳呛、脉浮数的病例,是为表证未解,治当解表为先。麻黄、桂枝过于辛温,反助邪热;桑菊、银翘则偏于辛凉,恐遏邪湿。因而,张氏家族在治疗上常以麻黄水浸豆豉为主药(此豆豉为张家自制,与通常所用豆豉有别)。豆豉经麻黄水浸制后,微苦微温,苦而不寒,温而不燥,既擅解表,尤擅透达。可见,“豆豉”一味兼有“表”“透”的功效,是治疗新感与伏气温病至宜之药。
张镜人认为“表”与“透”是伤寒热病临床治疗的中心环节,重点在于祛除病邪。同时结合天候地气,考虑到南方多湿,且无北地的寒凝,所以除太少两感的夹阴伤寒,邪在表者,若偏于寒,不必专赖麻、桂之辛温,辛温反助邪热;偏于温者也不宜于桑菊、银翘的辛凉,辛凉恐遏邪温。张氏认为豆豉兼擅“表”和“透”的功效,性味微苦微温,苦而不寒,温而不燥,发汗不伤阴,并能针对伤寒热病易于夹滞的特点而除烦化滞,且无凉遏之弊,因此,是治疗新感与伏气的至当不易之品。张氏在治疗伤寒热病的整个病程中,打破了温热学派传统的汗禁,充分发挥豆豉所具有的既表且透的双重作用,无论早、中、后期均以豆豉为主组方。然而,张镜人明确指出,对豆豉的运用,必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卫气营血的病程传变,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配伍,才能达到“表”或“透”的目的。如邪在卫分者,以葱豉汤加减。邪留气分者,以栀豉汤加减。邪入营分或血分者,以黑膏(生地黄、豆豉、猪脂、雄黄、麝香等)加减。三方都有豆豉,通过配伍,葱豉着重发汗解表,犹叶氏“在卫汗之可也”的原则;栀豉着重轻清泻热,表里双解,犹叶氏“到气才可清气”的原则;黑膏着重在育阴达邪,犹叶氏“乍入营分,犹可透热,仍转气分而解,入血犹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原则。
张镜人认为,治内伤杂病的前提在扶正,治外感时气的前提在祛邪。新感非表不解,伏气非透不愈,救阴尚易,达邪最难。邪去则正安,热退则津还,与其养痈贻患,无如曲突徙薪。除了阳气虚弱,脉细肢冷,或汗出甚多及有不可汗的见症者,外感临床的祛邪,舍汗法就没有更适当的治疗途径了。所谓“表”或“透”,虽均从属于“汗法”,但“表”有发表、解表、育阴以滋发汗之源之异,“透”有清透、温透、化湿以开达邪之路之殊。这方面的治法,当审察病机、灵活化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