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修的《太平圣惠方》有“三消论”一卷,首次明确提出“三消”一词,“三消者,一名消渴,二名消中,三名消肾”,并对其症状进行了详细论述,为消渴病能够按照三消分型进行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在病因病机方面,有不少新的理论发挥,如《圣济总录》发展了脾瘅的概念,设专篇论述脾瘅,扩展了脾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认为:“消中属脾,瘅热成,则为消中。”而且对脾虚与消渴病的关系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