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沿革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理论一直是历代医家关注的热点问题,《内经》中有“气血两和”的认识,《金匮要略》中确定了血瘀证的辨证论治方法,清代《医林改错》中提出“治病当以气血为先”的观点。20世纪60年代初期,活血化瘀治法再次受到大家的关注,岳美中有变通血府逐瘀汤治疗杂病的经验,蒲辅周有用双和散“两和气血”的实践,皆有较好效果。陈可冀和郭士魁等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大量临床实践中,注意到活血化瘀方药具有缓解疼痛、减少硝酸酯类药物用量的作用,有的患者每周舌下含用硝酸甘油约百片,经连续服用血府逐瘀汤类方加减治疗后,减少硝酸甘油片用量约3/4。结合“气血流通,百病自已”,“通则不痛”的传统理论认识,认为活血化瘀与现代改善心肌供血之间具有良好的通约性,是中西医结合极易沟通的切入点,因此产生了进行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的志趣。
1961年开始,陈可冀和郭士魁等对传统血瘀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认为《内经》中对血液正常流动的生理功能已有较多描述,为血瘀证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其“和血”的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对血瘀证辨证论治规律的归纳对血瘀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贡献,张仲景创立的一系列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方剂,如鳖甲煎丸、桃核承气汤、下瘀血汤、抵当汤、红蓝花酒、当归芍药散、大黄牡丹汤、温经汤、桂枝茯苓丸、黄芪桂枝五物汤等,多根据血液运行特点、相关病邪致病性质、气血相关理论及中医配伍规律组方而成,配伍严谨,临床应用恰当,具有可靠疗效,值得后世效仿;王清任创立了以活血为主的方剂33首,主治各类瘀血病证50余种,包括内科的五脏病及免疫性疾病,外科的外伤和脱疽,妇科的月经病,其中包括用于“瘟毒吐泻转筋”的解毒活血汤、急救回阳汤等,对活血化瘀现代临床应用和研究皆有重要启发。
但传统血瘀理论也存在以下问题:① 传统中医学对血瘀证的认识繁杂,如“血行失度,血脉不通”,有“内结为血瘀”“污秽之血”“离经之血”和“久病入络”等不同类型,概念较为混乱,成为血瘀理论发展的一个障碍。② 血瘀证的诊断标准亟需建立:传统中医理论中,血瘀涉及多方面内容,临床症状和体征有舌质紫暗或瘀斑、痛有定处、癥瘕积聚等,但血瘀证客观量化指标体系一直未能建立,这为血瘀机制研究及活血化瘀临床疗效评价带来了困难。③“血瘀证-活血化瘀”的科学内涵未得到阐释,对血瘀证微观病理改变、证候物质基础的研究尚未涉及。④ 活血化瘀方药的临床疗效仍然停留在经验层面,需要通过现代循证医学的方法进一步确认。
基于上述背景,20世纪60年代开始,陈可冀等老专家继承《内经》《金匮要略》《医林改错》的学术思想,“学宗三家”,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从宏观表征、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水平进行系统研究,成为对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现代科学研究的肇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