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研究针刺镇痛发生发展的实际资料说明,它是一个缓慢起效、又缓慢消失的过程,符合“针刺引起神经系统中产生一些化学物质,逐渐积累而发挥镇痛效果”的假说。事实上,北京医学院曾经做过实验:给1只家兔针刺,在引起镇痛效果的同时,抽取其脑内的脑脊液,转输给另1只家兔的脑室,发现也能使后者发生镇痛作用,表明针刺过程中,确实有某种有镇痛作用的物质在发挥作用(参图1-2-1)。深入研究发现,这些假想中的物质种类繁多。有的是分子量100左右的小分子,属于经典神经递质,例如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A,NE)、乙酰胆碱(ACh)、腺苷等;有的是属于分子量较大的肽类物质,称为“神经肽”,包括阿片肽(如脑啡肽、内啡肽、强啡肽),抗阿片肽(如胆囊收缩素),社交肽(催产素)等。针刺作用下这些物质在体内的消长,决定了针刺镇痛的有无和强弱。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敲除某一基因或增强其表达,可以人为地改变针刺镇痛的效率。
以下是笔者提出的一个假想图,供参考(图1-2-2)。阴影区表示神经系统中与痛感受有关的区域。伤害性刺激通过细(Aδ,C)纤维传向脊髓背角(第一和第五层),上传至丘脑(包括中央外侧核CL,束旁核PF等),再到达大脑皮层(cerebral cortex)。针刺信息通过中等(Aβ为主,包括小部分Aδ)纤维,经腹外侧束(ventrolateral fasciculus)上传到脑干、间脑和边缘叶的痛觉调制系统,然后经背外侧束(dorsolateral fasciculus)下行抑制系统,抑制脊髓背角的伤害感受。其中,中脑导水管中央灰质(PAG)又起着关键作用。而尾状核(caudate)、杏仁核(amygdala)、隔区(septum)/伏核(nucleus accumbens)/缰核(hebenula)、弓状核(arcuate)与PAG之间连接成为一个网络,称为“中脑边缘系统”(mesolimbic system),上联大脑皮质,下达中缝核背核(raphe dorsalis)和中缝大核(raphe magnus)、蓝班(locus ceruleus)、A1区,转达脊髓。其中包含各种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GABA,去甲肾上腺素(NA,NE),阿片肽(opioids),5-羟色胺(5-HT)等,发挥兴奋(excitation)或抑制(inhibition)作用。

图1-2-2 针刺镇痛神经通路假设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