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原创的划时代的新型抗疟药
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际上使用的抗疟药,如1632年开始使用的奎宁(C20 H 24 N2 O2,1910年出现抗药性)、1945年起使用的氯喹(C18 H 26 Cl N3,1957年出现抗药性)、1951年起使用的阿莫地喹(C20 H 22 Cl N3 O,1971年出现抗药性)、1967年起使用的周效磺胺(C12 H 14 N4 O 4 S)和乙胺嘧啶(C12 H 13 Cl N 4,两者立即出现抗药性)、1977年开始使用的甲氟喹(C12 H 16 F6 N 2 O,1982年出现耐药),都是含氮的化合物,当时人们认为抗疟药物必需含氮。青蒿素(C15 H 22 O5)则是不含氮、具有过氧以内型方式固定在两个四级碳上而成“桥”的奇特结构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对疟疾包括对氯喹等抗药的疟原虫均有速效、高效、低毒的功效,是与已有抗疟药在化学结构和作用方式完全不同的新型抗疟药,迅速得到国际公认和应用,开创了世界新一代抗疟药物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