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肺衰”研究,继承中医“通法”理论
晁恩祥提出“气血不通,百病由生;气通血通,百病不生”,认为“通可去滞,通能祛邪、通可退热”,并灵活应用于危重症患者救治,丰富和发展了中医急诊学。中医历来被称为“慢郎中”,急危重症领域如何发挥中医药作用,一直是晁恩祥思索并研究的领域,早在20世纪70年代,晁恩祥就针对危重症领域最常见的呼吸衰竭、肺性脑病开展了临床研究,以“肺衰”为点展开中医药诊治急危重症研究。较之《内经》“喘息汗出,此为肺绝”,晁恩祥将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喘息汗出,痰量增多且不易咯出,兼见四末、口唇、耳轮发绀,舌质紫黯,舌下静脉迂曲粗乱等体征的慢性呼吸衰竭称为“肺衰”。“肺衰”严重者出现肺性脑病,神志不清。此类疾病临床上以老年患者多见,通常还伴有大便不畅或干结的情况,部分患者因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导致神智异常。综而言之,多属肺肾气衰,浊气上逆,痰浊内阻,痰瘀闭阻之证,治以泻浊纳气,清肺化痰,降气平喘,醒脑开窍,标本兼治,为此创立泄浊纳气汤,临床疗效显著。此法之关键在于“通腑”,肺与大肠相表里,腑气通则肺气降,《外台秘要·许仁则疗咳嗽方》亦提出,治疗饮气咳嗽经久不愈且兼见昼夜嗽不断、汗出、大小便不利、气上喘急等症状者取“大便通滑为度,时时得鸭溏亦佳”。“久病致瘀”,泻浊即通腑泻肺、化痰祛瘀逐饮,与现代医学改善通气功能的观点相一致;“久病致虚”,纳气即补肾气之虚而纳上逆之气以降,这与现代医学消除呼吸肌疲劳、改善换气状态的观点相吻合。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运用“通法”治疗危重症的理念,“气血不通,百病由生;气通血通,百病不生”“通可去滞,通可祛邪”,人体气血以通为顺、以利为常,气血滞则百病始生。以通利之品,通过通窍、通腑、通络等祛除气滞邪阻方法,调畅全身气机,改善气血阻滞状态,使人体功能正常发挥。因通利之品多具辛温(烈)活血、逐瘀、攻下之性,可祛除滞结于脏腑、经络间的痼邪顽痰,消除直接危害机体的病理因素,故为内科急症中常用药物。“通法”在内科急症中应用广泛,晁恩祥还常将其用于退热、消胀止痛、平喘、止血、解痉、醒脑开窍及逐水等方面,并且强调“急则治标”“急症当祛邪,邪祛正自安”,注重辨证论治,重视对疾病过程、阶段证候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