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平和为度

4.平和为度

清代名医徐大椿曾言:“临证如临阵,用药如用兵。”故对怎样选药,李玉奇力求一“平”字,突出平和为度。如补气常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薏苡仁等,而慎用红参、野山参等温热峻补;补阴取石斛、知母、枸杞子、山茱萸等清凉平淡之品,而恐熟地黄、龟甲、沙参、麦冬等过于滋腻;即使寒甚,也慎用附子、干姜,虑其“壮火食气”,却每加入小茴香、炮姜等温而不燥之味,以图“少火生气”;脾胃郁热或湿热,喜用连翘、焦栀子、滑石、蒲公英、豆豉、百合、蚕沙、射干、胡黄连等甘苦微寒之品,而弃大黄、芒硝、黄芩、龙胆等防峻下或苦寒太过,化燥伤阴;便秘也喜用桃仁、杏仁、郁李仁、皂角子、黑芝麻之类润下药。此外,在补药中,常加炮姜、小茴香、枳壳、甘松、砂仁、豆蔻仁等以理气,使补而不腻。正如李东垣所言:“若用辛甘之药佐滋胃,当升当浮,使生长之气旺。”他用药皆以平淡处出新奇,时时护胃气为要领。

脾以健运为常,胃腑以通为贵。因此,李振华认为,对于脾胃虚证,亦当注意运用行补、通补的原则,不可大剂峻补、壅补。在补药之中,酌加理气醒脾之品,以调畅气机,使补而不壅,通而不耗,达到补不滞邪,通不伤正。并且在药物的剂量上,亦当轻灵为宜,宁可再剂,不可重剂。

徐经世虑及现今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膏粱厚味已成日常,每每伤及脾胃运化而生湿邪,而湿邪内生,热化多见,气血瘀阻,伤及胃阴亦为不少,所以治疗用药既不能克伐太过有伤于脾,又当适度掌握方药配伍及剂量大小。

而张志远倡导的“清补”,即不应一味补益脾气,要选择力度和缓、不具滋腻之性的药物,兼佐健脾之药,亦以平和为度。他临证时,恐药物滋腻脾胃,导致纳呆、消化不良等症状进一步加重,常于处方内加入如焦神曲、莱菔子、鸡内金、苍术、菖蒲、砂仁等促进运化之品,防止类似情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