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古代对经穴效应特性的论述在2000多年前的《内经》初见端倪。《素问·痹论》指出:“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明确表明穴位是人体经脉脏腑之气输注会聚之处。《内经》中诸多记载表明,古人逐步认识到某些特定的腧穴与人体有着特殊的联系,会对人体产生特殊的治疗作用。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正因为五脏之气输注于十二原穴,所以当五脏有病时,必然通过相应经脉在十二原穴上出现特殊的反应,治疗上则可遵循“五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记载:“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强调荥穴、输穴多治疗经脉的外周病症,合穴多治疗脏腑的内在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