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化痰通腑法,形成系列方药

1.创立化痰通腑法,形成系列方药

王永炎牵头的研究组在20世纪80年代率先开展了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研究,治疗有效率达82.3%,并总结出应用化痰通腑法的临床指征是便干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有力。中风病急性期常因中焦气机不利,痰热壅滞,腑气不通而见痰热腑实之证。若大便多日不解,浊气不降,上蒙清窍可加重意识障碍。临床实践表明正确运用化痰通腑法,掌握通下的时机,是治疗痰热腑实证的关键,也是影响患者预后转归的重要因素。在对该治法进行系统临床观察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其临床适应证,明确了遣方用药的规范,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于1986年获卫生部科学技术成果奖乙等奖,并纳入到《中医内科学》教材中。

中风病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在临床治疗中,注意观察中风病的证候演变规律,按照据证立法、依法组方的原则,选方用药,并根据其证候的变化特征,及时易法更方,强调辨证论治的动态观,而采用系列方药治疗可充分体现动态治疗的效果。作为国家“七五”攻关的主要研究内容,中风病急症协作组对平肝息风方、化痰通络方、星蒌承气方、益气活血方、育阴通络方组成的系列方药进行了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系列方药治疗急性期脑梗死115例,并随机设立西药低分子右旋糖酐对照组69例,结果显示,治疗组基本痊愈率35.7%,显效率35.7%,总有效率为87.8%;对照组基本痊愈率17.4%,显效率7.2%,总有效率为71%。系列方药的疗效明显优于低分子右旋糖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各方药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体内纤溶活性及延长体内血栓形成时间的作用,从而证实了辨证论治指导下的系列方药的疗效,主要方药如化痰通络方、星蒌承气方均被纳入中风病诊疗规范及《中医内科学》教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