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沿革

一、历史沿革

毒性为中药性能之一,古往今来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但一直没有确定的概念,各个时期毒性一词的外延和内涵亦不一样。从《说文解字》看:毒者,厚也,害人之艸(草),往往而生,从艸(草)从毒;(“厚”中性形容词,引申表示“繁”“重”“剧”“峻烈”等),其本义是指对人体有害的草。段玉裁注曰:“毒,兼善恶之辞,犹祥兼吉凶,臭兼香臭也。”以此理解,中药毒性既可能产生害人效应,又有可能产生利人的一面。

早在周朝,《周礼·天官·冢宰》就有记载:“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此时的毒性是用以指药物治疗疾病的性质;秦汉期间,医药实践经验逐渐积累,先秦诸子百家,尤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也渗透到医药学领域中,产生了以“四气五味”为主的药性理论,认识到毒性就是药物的气味偏胜之性,即使在没有病邪存在或本来阴阳平衡的状态下,中药的偏性作用于人体则可能表现为毒性,魏晋之后,毒的含义逐渐演变成专指那些药性强烈、服后容易产生毒副作用甚至可致死的药物等,纵观整个毒性理论的发展历史,经历着以下几个重要的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