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金元时期为消渴病学术争鸣期
金元时期刘河间、张子和等发展了三消理论,提倡三消燥热学说,主张治三消当以清热泻火、养阴生津为要。推崇白虎、承气诸方,所创宣明黄芪汤,立意在于补肺气以布津液。刘氏论治,多偏于寒凉,补充发展了用寒凉药治疗本病的经验。刘氏的独到之见,受到张子和的推崇,“三消之说当从火断”,是张子和的著名论断,对后世治疗消渴影响颇深,医家提倡釜底抽薪治疗消渴是从火论治糖尿病的先驱。朱丹溪更是发展了刘河间的三消燥热学说,在《丹溪心法·消渴》中说治消渴应当“养肺、降火、生血为主”。三消学说经丹溪学派的不断充实之后,形成了一套以养阴为主的消渴治疗体系。由于刘完素、朱丹溪对“燥热”“阴虚”病机的强调,使当时部分医家对用肾气丸补肾治疗消渴提出了质疑,认为消渴之肾虚应该是肾阴虚而非肾阳虚,故更加提倡滋肾阴以疗消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