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  景

一、背  景

脾胃学说是研究脾胃的生理病理及脾胃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理论与实践体系,经过几千年传承与发展,已成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关于脾胃学说的论述,这一时期是脾胃学说奠基阶段。唐宋金元时期,脾胃学说得以全面的发展。其中最突出的脾胃大家当属李东垣。李氏在诊疗实践中,受张元素脏腑病机学说的启发,在《内经》及张仲景关于脾胃的论述基础上,不落前人窠臼,提出了一些独创见解,形成了以脾胃内伤学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思想,为脾胃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李氏基于“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认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并提出了“内伤脾胃为本,惟以脾胃之药为切”的治疗原则。他反复强调“养生当实元气,欲实元气当调脾胃”,“善治病者,惟在治脾”,并针对脾胃内伤“谷气下流”的发病特点,确定了补气升阳的治疗原则。明清时期,脾胃学说得以进一步充实完善。东垣创立脾胃学说以来,大多以补益脾阳为主,他主张脾胃合治,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叶天士则提出,“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强调脾胃分治,重视滋养胃阴,弥补了东垣略于治胃、重在温补、不及养阴等不足,纠正了举世皆以治脾之药笼统治胃、甚则阴阳不辨的弊病,推进了脾胃学说的发展。总的来说,古代医家脾胃学说理论体系仍详于治脾,略于治胃;详于胃阴,略于脾阴;详于内伤杂病,略于外感疾病。如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脾胃》案后对叶天士有关脾胃的见解曾加以阐述,指出:“盖东垣之法,不过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耳,乃后人宗其意者,凡著书立说,竟将脾胃总论,即以治脾之药,笼统治胃,举世皆然。”纵观脾胃学说发展史,至今仍多从“脾胃内伤”角度,以培补、升降等方法治疗脾胃疾病,重在调整脾胃的功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