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类中风概念,完善中风病诊断标准
在中风病的研究史上,自元代王履从病因学角度提出类中风以来,后世医家由于临床需要,不断从不同角度赋予过类中风不同的概念。在CT、MRI等神经影像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临床上许多不以传统中风病五大主症(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依据CT、MRI得以确诊,而且检出率日益增多。对于这一类急性脑血管病的中医诊治内容目前多分散在中风病以外的头痛、眩晕、目歧视、痹病等许多病证之中,难以纳入传统中风的理论体系,为此,王永炎从临床实践出发,提出将这一类急性脑血管病统归为类中风,也就是与传统中风相类之义。临床上无肢体偏瘫型脑卒中及无症状性脑梗死大多属这一类。此研究拓宽了中医中风病的研究领域。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类中风主症的研究,运用类中风组与中风组临床症状体征对照的研究方法,采用美国SAS统计分析软件,对2206例调研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等多因素分析。参考回归结果,并结合临床实际、文献调查、专家经验,从而确定了类中风的“八大主症”:眩晕,身体感觉障碍,剧烈头痛,视物异常,不随意运动,精神障碍,癫痫样发作,失认失读失写等。通过对类中风概念演变中的研究、类中风新概念的探讨、585例类中风临床资料分析及类中风主症的研究等一系列研究之后,初步提出类中风的临床病类诊断方案,并进行了小样本的验证,取得了94%的良好符合率。
在临床中以突发眩晕,或视一为二,或言语不清,或不识事物及亲人,或步履维艰,或偏身疼痛,或肢体抖动不止等为主要表现,而不伴有半身不遂等五大主症,或兼见一二,但症状较轻者,均可归入类中风的范畴。根据类中风病所表现的症状、体征之不同,又分别命名为类中——风眩、风癔(懿)、风痱、风痹等。如风眩是指以卒发眩晕为主要症状的脑卒中,可伴恶心呕吐、视物模糊或视一为二,坐立不稳,如坐舟车,还可兼有肢体麻木、力弱等症,病情较重者可直中脏腑而出现意识障碍。风癔(懿)是以突发舌强言謇或言语不能,不识事物与人为主要特征;风痱是以突然出现坐立行走不稳、双手笨拙为特征;风痹则以突发一侧肢体剧烈疼痛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