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及分级量化标准的出台
2025年08月10日
2.诊疗及分级量化标准的出台
1993年,原卫生部颁布《中药新药治疗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包括气虚与脾虚两部分。气虚主症:① 舌质淡、舌体胖或有齿印,苔薄白;② 脉细弱;③ 体倦乏力;④ 神疲懒言。脾虚主症:① 胃纳减少或食欲差;② 大便不正常(溏、烂、先硬后溏、时溏时硬);③ 食后腹胀,或午后腹胀。次症:口淡不渴,喜热饮,口泛清涎,腹痛绵绵,或喜按喜温,或得食痛减,或遇劳则发,恶心呕吐,脘闷,肠鸣,消瘦或虚胖,面色萎黄,唇淡,短气,浮肿,久咳,痰多清稀,失眠不寐,排便无力,白带清稀,小便清长。气虚主症2个加脾虚主症2个;或气虚主症、舌象加脾虚主症2个;或气虚主症、舌象加脾虚主症1个加次症2个可诊断为脾气虚证;开始有了主症程度分级及疗效判定标准,将木糖吸收试验和唾液淀粉酶活性“酸负荷”试验列为疗效观测参考指标,是较全面且有代表性的脾虚证诊疗标准并得到广泛应用。2002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药新药治疗脾气虚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一步制订了脾气虚证诊断、症状分级量化及疗效判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