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  景

一、背  景

最早出现中医皮肤疾病病名记述的是公元前14世纪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和青铜铭文等,当时就有“疥”“疕”“癣”“疣”等皮肤病名的描述。《周礼》记载:医分四科,即“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疡医”,即外科医生,包括现在的皮肤科医生,主治肿疡、溃疡、金创和皮肤病。《内经》中有关皮肤病的论述颇多,仅皮肤病病名的记载就有痱(痱子)、痒疥、秃疮(头部脱发性疾病)、皮痹(类似硬皮病)、疣赘(疣)、痤(痤疮)、大风、疠风(麻风病)、皶(酒渣鼻)等数十种之多。《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也有许多有关皮肤病性病的论述。晋、隋、唐、宋、元朝时期,中医皮肤性病学进入了一个初起发展的时期。例如晋代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之卷五和卷六是专门介绍疥癣、瘾疹、漆疮、浸淫疮、诸痒等皮肤病治疗方药的篇章,提到的皮肤病有40余种。明、清两代是中医学发展的鼎盛时期,中医皮肤性病的理论和临床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发展和提高,初步有了中医皮肤性病学的雏形。明代对皮肤病论述较多的医著主要有戴思恭的《证治要诀》、薛己的《外科发挥》和《外科枢要》、汪机的《外科理例》、申斗垣的《外科启玄》、王肯堂的《证治准绳》、陈实功的《外科正宗》、陈司成的《霉疮秘录》、张介宾的《景岳全书》等,其中以《外科理例》《外科正宗》和《霉疮秘录》三书对中医皮肤病性病的发展贡献和影响最大。《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梅毒性病学的专著,该书系统总结了我国16~17世纪治疗梅毒的经验。清代数《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和《疡科心得集》对皮肤病的论述最多和最为详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政府的重视下,中医学获得了新生,发展迅速。中医皮肤性病学也因此而得到较快的发展并逐渐从中医外科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学科。1955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中医研究院,并在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成立了中医科,一代名老中医赵炳南、朱仁康等从中医外科学分脱出来专门从事中医皮肤性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使我国首次有了独立的中医皮肤性病科这一临床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