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学敏对《灵枢·经脉》“是动”“所生病”及六厥的发挥

2.石学敏对《灵枢·经脉》“是动”“所生病”及六厥的发挥

历代医家对《灵枢·经脉》篇“是动”病“所生病”的概念,认识极不一致,各执一端。石学敏指出:“是动”“所生病”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对十二经脉及其相联属脏腑由生理转变为病理所产生的各种症状、体征、传变和转归的综合性记述,应包括病因、病位、发病缓急、病程长短、标本、虚实、转归、预后等内容。“是动”之“动”,描述了外邪入侵,正邪交争,反应剧烈的过程,外邪在“动”——以图侵入人体,人体在“动”——以图固正气而搏邪使之外出。所以,十二经除了足少阴肾经之外,一般是动证多为外邪所引起的急性病,其病位较浅,多在表、在气分,多为正盛邪实之证。“所生”之“生”,描述了病已发展,由外病已发展至里证、虚证的变化结果,在外邪入里的同时,正气亦受到损伤。某些所生病仅表现本经经络受阻、经气失调、阴阳不相平衡。亦有某些是虚实夹杂或涉及他经病变。是动所生病之间并非是不相关的两个体系,它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转变,“是动”病可因正气虚弱或邪气太盛,损及脏腑而转为“所生病”,其转归不外加重或由急及慢。石学敏澄清了“是动”“所生病”的概念并制定了治疗法则和针灸标准化处方,用诸临床,疗效显著。

《灵枢·经脉》分别在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6条经脉“是动”病的最后一个句子中出现“此为臂厥”“是为臂厥”“是为骭厥”“是为骨厥”“是为踝厥”“是为阳厥”的描述。古今医家大多将“是为”和“此为”的前后内容用因果关系进行连接,即把前面出现的证候群解释为“这就叫臂厥病”或“这就是肝厥病”。石学敏提出,六经之“厥”各有其特定证候,如手太阴肺经“臂厥”的临床表现有四:一是皮温低;二是皮色变,呈紫或蜡黄色;三是腕下垂;四是无脉。足阳明胃经“骭厥”的临床表现有五:一是趺阳脉消失;二是皮温低;三是局部皮肤呈蜡黄或紫色;四是足下垂;五是剧痛。足少阳胆经“阳厥”的临床表现有四:一是皮温高;二是烧灼样疼痛;三是足下垂;四是皮肤变蜡黄或紫色,病久可见肌肉萎缩。“骨厥”的临床表现有麻木、酸痛、皮温低和肌肉萎缩。“踝厥”是典型的腰腿痛症状,且疼痛剧烈,类似于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此类症状的病因病机是由其所在经脉的经络闭阻、经气逆乱所致,而不应是其所在经脉“是动”病证候的归纳性病名。因此,六经之“厥”应是十二经的病候之一,且与其所居经脉的病候为并列关系,在治疗上应具有与其发病机制相对应的治疗原则、配方和操作方法,方符合《灵枢经》原旨。据此指导临床对各种厥证(无脉症、大动脉炎)、痹病(坐骨神经痛、臂丛神经痛)、面瘫等经脉、经筋病变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