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  语

三、结  语

诸位国医大师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中西汇通、融会新知,促进中医肾病理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张大宁把中医肾病学从中医内科学中科学地划分出来,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提出医、教、研综合发展模式,这在全国尚属首创,他为“中医肾病学”这一新兴的中医临床学科的奠基和开拓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中医肾病学的奠基人。

国医大师们几十年的磨砺,几十年的付出,不仅总结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大大提高了治疗肾病的临床疗效,而且在肾病学理论的研究领域有了质的突破。在发病机制上,张大宁提出了“心-肾轴心系统学说”和“肾虚血瘀论与补肾活血法”的最新理论;任继学、李济仁、张琪等传承“久病入络论”;颜德馨、邹燕勤强调“治肾重脏腑气化论”;郑新提出“肾病三因论”“肾病多瘀论”等观点,都丰富和完善了中医肾病病因病机理论。临床上,国医大师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反复的实验研究,创立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学术思想,并把其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总结甚至研制出多种治疗肾病的独特方剂和药物。如张琪的清心莲子饮,邓铁涛的珍凤汤等,郑新的“火把花根片”,张大宁的“补肾扶正胶囊”“活血化瘀胶囊”等。药物剂型上包括汤剂、胶囊、散剂、灌肠剂等剂型,采用多途径给药的治疗方法,使用系列组方进行治疗,打破了一方一药一法的传统模式。

总之,中医药在防治肾病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国医大师作为中医药理论及中医临床的领航者则做出了更为突出的贡献。在国医大师及中医药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医肾病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中医中药辨证论治慢性肾脏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日渐丰富,特别在中医肾病临床和中西医结合方面,开创了新理论、新技术、新治法、新方药。

参考文献

[1]邹燕勤.谈谈怎样做好中医肾病学的传承与发展工作[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6,17(11):941-946.

[2]张佩青.国医大师张琪[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3,23,24.

[3]中福编.中国肾病学家张大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8-119,281.

[4]刘洪,熊维建,郑新.国医大师郑新论治糖尿病肾病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1):4547-4549.

[5]颜德馨.慢性肾炎慎过六关[J].中国民间疗法,2011(2):1.

[6]白牧鑫,曾安平,易岚,等.邹燕勤应用和络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经验[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70-71.

[7]赵进喜,肖永华.吕仁和临床经验集(第1辑)[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61-163.

[8]李艳.李济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71.

[9]吕立言.颜德馨治疗慢性肾炎慎过六关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1994,21(6):386-386.

[10]傅文录.慢性肾病“风药”应用发挥[J].中医药信息,2003(2):6-8.

[11]刘琪刚.学习邹燕勤老师治疗慢性肾衰用大黄经验的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2):2072-2073.

(执笔人:刘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