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阳虚证存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各个层次的功能低下或紊乱
选定肾藏象作为研究的主题后,在临床上进行了初步观察,发现支气管哮喘、妊娠中毒症、冠心病等不同科别的6种疾病的临床辨证论治具有规律性:当病变发展至某一阶段,都会出现肾虚,这时用补肾调节阴阳治疗都能提高疗效。这就是“异病同治”。异病既然可以同治,则可能有共同的病理环节。自此,课题组制定了具体的研究思路,聘请当时上海的名老中医一起,讨论制定了肾虚证(包括肾阳虚证、肾阴虚)的诊断标准。该标准经过1982年和1986年两次修订,成为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肾虚证的主要参考标准。根据该标准,课题组首先在1958~1960年观察了40例辨证为肾阳虚证的患者,38例辨证为肾阴虚证的患者,另以41例正常人作为对照。患者均具有肾虚证,但来自多种疾病,包括支气管哮喘、神经衰弱、硬皮病、红斑狼疮。进行了数十项指标的筛选,结果发现,与正常人及肾阴虚证患者比较,肾阳虚证患者24小时尿17-OHCS排泄量显著降低。肾阴虚证患者的尿17-OHCS值变异范围大,平均值和正常人没有差别。
课题组认为这是肾阳虚证研究的一种重要突破点,此后在1960~1972年间,累计选择肾阳虚证患者204例,肾阴虚证154例,并在1960年的观察病例中选择典型脾阳虚证患者6例。进行24小时尿-17羟值测定,结果均证实肾阳虚证患者24小时尿17-OHCS的排泄量降低,肾阴虚证和脾阳虚证则不降低。国内7个省市的同行及日本的学者也都重复了这一结果。为了排除肾阳虚证患者尿17-OHCS值降低是由于患者对17-OHCS排泄降低或者降解代谢异常有关,课题组又给肾阳虚证患者静脉滴注可的松后观察药物半衰期,结果显示24小时尿17-OHCS的排泄量降低与降解代谢无关。因此,肾阳虚证患者尿17羟值低下应是由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引起。并且,肾阳虚证患者经辨证论治后,随着证候的改善其24小时尿17-OHCS的排泄量也有所上升,从药物效应角度也显示肾阳虚证和尿17-OHCS的关系。课题组在上述发现的基础上,顺藤摸瓜,继续研究肾阳虚证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各个水平是否存在异常。
采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二日静脉滴注试验来明确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是否继发于垂体。30例正常人在滴注ACTH的第1、第2天尿17-OHCS值均升高3~5倍或升高10 mg以上。31例肾阳虚证患者中有17例在第1天反应低下,第2天始达峰值。这种延迟反应提示尿17羟值的低下继发于垂体功能减退,ACTH静脉滴注试验延迟反应的肾阳虚证患者经温肾治疗后,15例回复正常。由于垂体受控于下丘脑,血11羟水平昼夜节律变化能反映下丘脑的功能,正常昼夜曲线呈U型、V型或W型。但肾阳虚证患者超过半数呈M型等异常节律。对4例昼夜节律异常的肾阳虚证患者做温补肾阳3~5个月的治疗,结果其中3例的昼夜节律恢复正常。对16例肾阳虚证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整套功能检测,结果有10例血11羟昼夜节律出现异常,15例24小时尿17-OHCS排泄量异常,11例ACTH兴奋试验异常,没有1例患者全套功能检测完全正常。这些结果有力地说明,肾阳虚证患者在HPA轴的不同层次都有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