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所谓微观辨证,即是在临床上收集辨证素材的过程中引进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发挥它们长于在较深入的层次上,从微观层面认识机体的结构、代谢和功能的特点,更完整、更准确、更本质地阐明证的物质基础,从而为辨证微观化奠定基础;简言之,是试用微观指标认识与辨别证。而辨证微观化,则是综合了多方面微观辨证的信息,结合中医传统的宏观辨证,并通过临床方药治疗的反复验证,以期逐步建立辨证的微观标准,并用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
宏观辨证不足之处,在于人体内在病变不一定都会在外表显露出来,也就是尚未“形见于外”,即未出现典型的证。“证”的症状有时全部显露,有时会部分表现而不易辨识,有时还潜伏着,要到一定阶段才表现出来。例如支气管哮喘从明、清以来的治疗理论是“发时治肺,未发治肾”,说明传统中医通过以方药测证,已预见到补肾将对哮喘可起到预防发作的作用,我们对哮喘患者的内分泌研究中,发现患者即使无肾虚的临床表现,也有类似于肾阳虚证的隐潜性变化——肾上腺皮质功能偏低。用温阳片(温补肾阳法)对5批共284例不论有无肾虚证而每年有季节性发作的哮喘患者进行治疗,取得显著效果。在免疫研究中,发现疗效的取得也是由于对细胞免疫(Ts)与体液免疫(IgE)的有效调控之故,这样在微观辨证上又增加了新的认识。由于哮喘无肾虚证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偏低,温阳片对其也具预防季节性发作效果,从而可认为哮喘即是隐潜肾阳虚证,可以说是弥补了宏观辨证的不足。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深入,以及引进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对中医“证”本质的研究,感到病与证的结合必须从深入的“微观”层次上,才能找到结合点。在具体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并不应以微观辨证取代宏观辨证,而是弥补宏观辨证用肉眼来观察事物方法之不足,因此也是为了发展宏观辨证的范畴,提高宏观辨证的水平。将微观辨证和宏观辨证进行有机的结合,结合得好,必然会把识病治病的水平提高一大步,有时也可能会有不一致的表现,这就要善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有所取舍。因此,从微观辨证到辨证的微观化,将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一次飞跃和突破。
再次基于大量的临床例证,提出了“微观辨证和宏观辨证”相结合的著名观点,发表于《中医杂志》(1986年),拓展了中医进行临床构思的思路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