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传统的“三消辨证”,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三型辨证”理论,开辟糖尿病防治新途径
(1)创立了糖尿病“三型辨证”理论及诊疗方案 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的糖尿病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关中医治疗糖尿病文献多以个案报道为主,中医临床研究也缺乏统一的辨证分型和评价标准。为适应2型糖尿病防治形势的需要,林兰率先开展了“糖尿病中医证治研究”,突破了传统的“三消辨证”,开拓性地提出了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三型辨证”方法。以中医四诊、八纲、脏腑、气血理论为指导,宏观辨证和微观检测相结合,对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1973~1980年328例成人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系统的中医证候研究。通过对证型与客观指标、合并症等关系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具有热盛、阴虚、气虚、阳虚等四大证候,且证候之间相互兼夹,且都存在一定的内在相关性。其中,最常见、也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复合证候有:气阴两虚型(75.2%),即以气虚证候为主兼有阴虚;阴虚热盛型(12.9%),以热盛证候为主兼有阴虚;阴阳两虚型(11.9%),以阳虚证候为主兼有阴虚。由于阴虚在3个证型中均存在,故认为阴虚贯穿于糖尿病病程的始终。此时,“三型辨证”初见端倪。
(2)开展了糖尿病证型的客观化研究 以三型辨证为基础,对978例2型糖尿病患者相关指标进行检测,以作为客观评价三型辨证的依据。①2型糖尿病证型的比例:通过对所获取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将其分为阴虚热盛型(占三型的12.1%),气阴两虚型(占75.2%),阴阳两虚型(占12.7%)。② 证型与发病年龄、病程的关系:发病年龄和病程与证型相关,阴虚热盛型年龄轻,病程短;阴阳两虚型发病年龄大,病程长;气阴两虚型介于上述两型之间。③证型与胰岛功能的关系:阴虚热盛型胰岛素和C肽呈高分泌型,胰高血糖素低于其他两型而仍高于正常,表明该型以胰岛素抵抗为主;阴阳两虚型胰岛素和C肽分泌不足,葡萄糖负荷后胰岛素分泌曲线呈低平状态,而胰高血糖素水平最高,呈现为胰岛功能衰竭伴胰岛素抵抗;气阴两虚型数据均介于两型之间,呈现为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紊乱。④ 证型与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与β细胞功能:胰岛素抵抗与胰岛β细胞功能三型按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型递减。表明阴虚热盛型以胰岛素抵抗为主,阴阳两虚型胰岛素抵抗减弱,主要以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为主,气阴两虚型介于两者之间。⑤ 证型与胰岛素敏感性的关系:阴虚热盛型胰岛素呈正态高分泌,FBG/FINS(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6,随胰岛素增加,比值下降,表明对胰岛素敏感;气阴两虚型胰岛素呈正态延缓分泌,随胰岛素增加,FBG/FINS比值下降,但各时相均>6,表明存在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紊乱;阴阳两虚型FBG/FINS>16.8,呈胰岛素延缓低分泌,提示存在严重的胰岛素抵抗及β细胞功能衰竭。⑥证型与脂代谢的相关性:血脂异常与证型相关,血脂异常例数与比例均按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而递增。⑦ 证型与体重质量指数(BMI)的相关性:BMI≥24 kg/m2,随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而递减;相反BMI≤24kg/m2者,按三型依次递增,说明BMI与证型相关。⑧证型与并发症的关系:阴虚热盛型并发症发病率较低,病情较轻;气阴两虚型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情均较阴虚热盛型较多且较重;阴阳两虚型并发症显著多于其他两型,病情最重。⑨ 证型与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血液流变学异常指标随着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而递增。结果证实了“三型辨证”客观性和可靠性。
林兰遵循中医学理论对糖尿病进行证候、证型的宏观辨证,结合客观指标微观检测,证实分型是客观的,是动态变化的,符合糖尿病演变规律。① 三型辨证反映了糖尿病早、中、晚3个阶段。阴虚热盛型为早期,气阴两虚型为中期,阴阳两虚型为晚期,这种演变是符合现代医学糖尿病演变规律的。② 阴虚贯穿糖尿病病程之始终,是三型的共性,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内在因素,为糖尿病之本。③ 病程与发病年龄是分型的基础,客观指标是分型的主要依据。符合现代医学认为大血管病变在IGT(糖耐量异常)阶段已存在,而微血管病变则在糖尿病发生后出现,均随病程延长而加重。④ 痰湿、血瘀等是糖尿病兼症的病因和病理产物。总之,阴虚为三型之共性,贯穿糖尿病之始终,是导致糖尿病发生与发展的内在因素,为糖尿病之本,热盛、湿浊、血瘀为糖尿病之标。林兰发现,2型糖尿病证候是由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进行转化,气阴两虚是主要证候。提出阴虚热盛证表现为基础胰岛素水平高,呈高胰岛素分泌,并发症少而轻,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为糖尿病早期阶段;气阴两虚型患者的胰岛素处于基础水平,并发症多而轻,为糖尿病中期阶段,是治疗关键阶段;阴阳两虚型患者的基础胰岛素水平低下,并发症多而重,为糖尿病后期阶段。三型辨证实际代表了糖尿病病程发展全过程中的早、中、晚3个不同时期(图1-13-1)。

图1-13-1 糖尿病“三型辨证”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