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活血化瘀治法方药

3.创新发展活血化瘀治法方药

活血化瘀方药已广泛运用于治疗冠心病。如陈可冀常用自创的冠心Ⅱ号方活血化瘀,并提出在治疗血瘀时,根据其程度可分为和血、活血、破血三个用药层次,和血常选用丹参、益母草、泽兰、当归等;活血常选用赤芍、川芎、红花、三七等;破血常选用桃仁、大黄、水蛭等。颜德馨喜用丹参、川芎、赤芍活血化瘀。认为丹参味苦性微寒归经心、肝,降而行血,善入血分,能通血脉、化瘀滞、消癥积、去瘀生新,且行而不破,为活血化瘀之要药。其他国医大师在使用活血化瘀药基础上,根据临床夹杂证型,提出自己独到见解及用药思路。

(1)益气活血,蠲痹通络法 郭子光创立芪葛基本方加味治疗冠心病。以大剂量黄芪为君,益气行血,并用制何首乌养血,使生气有源;以丹参、川芎活血化瘀,与黄芪相伍行血活血;用葛根辛甘和散,升散灵动,以解心脉阴血凝聚,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张磊在治疗上以“心血宜养宜活”立论,谨遵“气血同调”“标本兼顾”之旨。心脾亏虚,运血无力而致心脉瘀阻者,以生脉散加味;大气不足,憾旋无权者,以升陷汤化裁;肺失治节,宣散不利者,以三拗汤、甘草桔梗汤合桃红四物汤治之。石学敏在治疗气虚血瘀型患者时,会选用内关、郄门、膻中、厥阴俞、心俞、膈俞、合谷、太冲等穴位。内关、郄门为心包经之络穴、郄穴,刺之可益心气、通心阳、养心血、安心神;气会膻中,泻之,可行气通痹,振奋胸阳;心俞、厥阴俞为心经、心包经的背俞穴,补之,可调养脏腑精气;膈俞为血之会穴,补之,可养血活血,通脉养心。诸穴合用可调理心之气血阴阳,使之趋于平衡。

(2)行气止痛,活血祛瘀法 张镜人喜用瓜蒌宽胸散结,认为“瓜蒌能使人心气内洞”(内洞即舒畅之意);香附开郁散气,“生则上行胸膈”,并指出治冠心病须以生香附为宜;用延胡索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其镇痛功效显著;用佛手片治“心下气痛”而不燥,气行则血亦行,以助活血化瘀之力,配合化痰之品,能提高宣痹理气的疗效。陈可冀治疗疼痛特别是心绞痛之必用药物为延胡索,因其功善活血行气止痛。颜德馨喜用川芎,因川芎味辛性温,辛散温通,味清气雄,能开郁结、行气血、疏肝郁、止胁痛、化瘀通脉。

(3)温阳散寒,活血化瘀法 李振华主张应在辨证的基础上重视使用助心阳之品,以使心脏鼓动有力,血行通畅。冠心病特别是心肌梗死,虽有气阴两虚、气虚血瘀、痰湿阻滞、气滞血瘀等不同辨证分型,但在随证治疗时,更须时刻按意心阳。在临证中善用桂枝、薤白、红参、黄芪等,同时按意用檀香、节菖蒲等宽胸利气,通阳宣痹促进血液流畅,这一学术思想对在冠心病治疗中改善胸闷、气短、心绞痛以至于心力衰竭,常收到非常显著的效果。李士懋喜用附子,认为附子回阳救逆,确是良药,是他药无法代替的。并指出使用附子有两个指征,一是脉按之力减,二是有寒象,至于其他症状及舌象,都依脉解。刘志明喜用乌药,认为其专走气分,善行气止痛,适用于阴寒瘀结的心绞痛,即“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常用量3~9 g。

(4)涤痰化瘀,痰瘀并治法 瘀证为主,邓铁涛一般用失笑散加冰片,或用豨莶草与三七、丹参,更辨其阴虚阳虚加减用药。痰证为主时,温胆汤分量加倍,按阳虚阴虚加减用药,阴虚者可去法半夏加天花粉、瓜蒌。若血脂高者,可在上述辨证治疗基础上选加何首乌、草决明、山楂、布渣叶。山楂、布渣叶能活血消导,适用于兼痰瘀者。沈宝藩主张在治疗胸痹心痛时应注意使经隧通达,气血流通,宜取痰瘀同治之法,按“百病兼瘀”“百病兼痰”“痰瘀同源”的原则分别进行治疗。探索出治疗该病的主方——心痛宁方。功能宣痹活血、化痰通络,使气血通畅,胸痛得解。组方为当归、丹参、红花、川芎、瓜蒌、薤白、延胡索、厚朴、桔梗等。阮士怡创新性提出“益肾健脾、软坚散结”法治疗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与中医的“痰瘀”密切相关,故以“软坚散结”法治疗,效果颇好。“益肾健脾”提高人体的正气,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抵抗力,不受或少受血脂侵入。“软坚散结”使已有病理变化的血管停止发展,逆转早期血管内膜的病理变化。相对来说,人的血管老化(也包括全身各个系统)自出生后就开始了,不过青年时期老化尚不明显,到老年前期,血管生理性退化已渐明显,故用“软坚散结”之药缓解其进程。常用药物为瓜蒌、半夏、夏枯草、鳖甲、海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