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异感症的心理因素诊疗——诊断方法创新

1.咽异感症的心理因素诊疗——诊断方法创新

(1)疾病概述 咽异感症,主要指患者咽部有异物、阻塞或刺激等感觉症状的一种病症。由于主诉症状明显,往往又查无器质性病变,有时易被忽略。精神紧张,情绪障碍,心理负荷过重等是本症致病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刺激如忧虑、惊吓、恐惧、悲伤和各种负性社会事件等心理社会因素可能使某些性格缺陷的人发生心身相关作用而产生该症。咽异感症与中医的痰核、梅核等疾病症状吻合度较高,中医的痰核、梅核等病在病因病机方面都涉及了七情的因素,而在现代医学的咽异感症中,并没有将情志因素纳入该病的病理之中。因此,刘志明提出的“咽异症”的心理因素影响是运用了中医学理论对现代医学病因和病理进行的深度探讨和补充,是将中医诊断的思路合理而有效地代入现代医学模式之中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具有重要的研究方法和中西医结合模式方面的创新的意义。

(2)中西医结合诊法创新 刘志明在“咽异症患者有关心理生理因素调查”一文中提出了心理因素作为“咽异症”病因的有力证据,将中医病因学中的情志致病理念引入现代疾病诊疗的实证方法,是研究方法和诊疗模式的创新。

刘志明认为,咽异感症是临床各科工作中的常见多发病。研究证明,该症并非由单一疾病单一因素所引起。患者的精神社会心理因素、性格特征、免疫及神经内分泌功能状态在其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咽异感症与性格、情绪、免疫功能和神经内分泌具有相关性。

研究者从耳鼻喉科就诊的咽异感症患者中,根据诊断标准随机筛选64例为研究组,其中男性11例,女性53例,年龄22~59岁,平均36岁。病程最长24个月,最短1个月,平均7.6个月。大专以上学历8人,中学28人,小学18人,文盲10人。所有患者均行咽部、鼻部及口腔检查,消化系统钡剂造影,纤维胃镜,颈部及胸部X线检查。根据各种疾病的诊断标准除外器质性病变所致的咽异感症。对照组46人。均无咽喉疾患。男性8例,女性35例。年龄20~54岁,平均33岁。大专以上学历6人,中学22人,小学18人。对照组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与实验组无显著差异。

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下列工具评估:①人格评定:采用陈仲庚修订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版)。②情绪评定:分别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量表(SDS)。③免疫功能测验:采用比浊法测定血清中的IgG、Ig A、Ig M,分析比较血清中免疫蛋白的浓度。④ 内分泌功能测验:采用光谱分析法测定血清中的皮质醇。分析比较血清中皮质醇含量。

刘志明的观察证实:性格内向、对外沟通少的人,以及情绪不稳定,易受环境和自身的各种压力影响的人患咽异感症明显增多;心理压力过大、性格缺陷、情绪易波动等个性特征与咽异感症呈正相关,说明人的心理变化必然会引起躯体变化。另有研究发现,咽异感症患者的自主神经系统不稳定,常表现为多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而刘志明的此项研究也发现,咽异感症患者中有许多人的免疫功能低下,说明心理变化能够改变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同时,在此项研究中观察到咽异感症患者的血清皮质醇浓度较低,也说明了心理变化与内分泌的功能变化密切相关。以上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说明咽异感症是一种心身疾病。

中医因其理论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象数文化之故,很难被西方以实证为标准的现代医学理论所接受和采纳,但刘志明的这次尝试却为中西医理论的相互学习勾勒出了一个可行性较高的模型,即以结果相互印证的方式。由于中医学理论基于阴阳、五行,身体的不同层次的分析也有着取类比象、分类化、规律化的明显特征。如“梅核气”的症状,因与气滞的特点相吻合,故而将其归入导致气滞的“肝郁”病机,从而便有了具体而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循此法治疗,往往效如桴鼓。由此,反向推之,依“肝郁证”进行辨证,对咽异感症来说有疗效,故而“梅核气(咽异感症)”与“肝郁证”有关,而在现代医学中心理因素导致的内分泌失调,则也与肝郁证的咽异感症有关。

这一由中医临床理论指导下的有效的临床效果,逆向推演出的相关性调查浮出水面,而调查结果仍为阳性,同时也有各种临床检测数据的支持,由此,也足以为现代医学中咽异感症的病因中加入“心理因素”一项了。

这是运用中医理论强化和补充西医病理学的成功案例,是中国传统的象数思维在临床上进行了有效指导的真实凭证。

另外,刘志明以“心理因素”为突破口,开创了中医和现代医学在理论和实践上找到平衡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值得学习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