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理论内涵
1.中医药学理论的形成
中医药学理论的形成来源于长期的医学实践,不断总结、升华,并吸纳了各时期的文化、政治、天文、地理、农学、军事等学科知识,充实丰富着自己。同时又受到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等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融入了“阴阳五行”的朴素哲学基础,强调“天人相应”,注重“形神一体”“脏腑相关”的整体思维;运用直接观察、“司外揣内”“取象比类”、推理演绎的意象思维;采用整体恒动、平衡求和、辨证论治的辩证思维等,在长期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药学理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从整体上系统把握人体健康,重视患病的人,而不仅是人的病;在生理上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为基础,主张阴阳平衡,气血流通;在预防上,主张养生保健治未病,提倡良好的生活方式,是健康的基础;在治疗上以辨证论治为特点的个体化治疗,重视个体差异和病证的演变;在方药上根据药物性味归经,运用七情和合的配伍法则,制定方剂以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这些理论包含了丰富的临床思维方法,并具有鲜明的学术特点,代表了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
2.中医药学理论的哲学底蕴
中医药学认为气是人体的基础物质和运动主体,精气神则是物质的演化和分类,阴阳是机体变化的根源,五行归纳了人体的系统和属性,恒动的变易是达到机体中和平衡的主要运动形式。
具体来讲,中医药学充分吸收了古代哲学思想,建立了以直观的、综合的整体思维为主线,以象数思维推演类比为基础,以动而不息的恒动变易思维为把握,以追求中和平衡思维为目的的系统哲学思维和认知方法,并由此结合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治、康复的具体状况,又发展了一系列具体而丰富的不同层次的临床理论思维方法。大量的实践加上哲学思维指导就可以升华为理论。有了理论的指导,就会有更自觉的实践,推动中医药学不断发展进步。当然这也丰富了古代哲学的思维方法。这也是通过中医药学来打开中华古代文明宝库的重要依据。
3.中医药学理论思维方法
中国古代哲学孕育了中医药学的思维,而中医药学将古代哲学思维具体实用化,衍生了中医临床常用的理论思维方法,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天人合一”。强调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统一整体。推崇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养生保健、疾病治疗康复都要主动地适应自然。季羡林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是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不要讲征服与被征服。”改造自然总是第二位的。
第二是“整体观念”。人与自然和社会都是一体的,人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也是统一的有机体,看待人的疾病、健康必须要有整体观念,辨治更要统筹思辨施治,在当前的复杂疾病的诊疗中越来越显示整体观念的积极意义。
第三是“顺势思维”。最突出的养生保健就贯彻了顺势思维理念,也是最积极的预防医学思想。而这种思想,比疫苗更主动,更有普适价值,因为它强调个体的、自我的预防,同时还更有超前性。中医治未病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有其技术体系和方法,并有丰富的实践,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第四是“辩证思维”。体现在临床上就是辨证论治。根据每一位患者体质状态,所患病证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状况,给予有针对性的治疗和调理。辨证论治的实质是个体化综合治疗。在具体临床实践中又有气血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不同辨证方法。
第五是“动态求衡”。体现在临床中就是通过多种手段整合调节,达到阴平阳秘,恢复健康。中药、针灸、推拿、气功治疗都是求衡的常用手段。针对复杂性疾病、慢性疾病,采取复方治疗,综合干预和调理,强调整合调节,追求动态平衡,这是一个重要的治疗理念和手段。方剂配伍讲究七情和合,以期达到减毒增效目的。
这5种思维方法是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体系中的原创思维和理念。现代医学发展前沿几乎都受到它的启迪。例如,天人合一理念强调的是人与自然要适应、要和谐的理念;系统科学、整合医学与整体观念的认识也是一脉相承;养生保健与现代医学的预防为主方针一致;辨证论治与个体化治疗,复方药物与化学组合药物学理念也是趋同的;现代药学家提出21世纪是复方的世纪,以固定比例的化学组合物来研究新药已经成为药学前沿方向。中医药学的理念虽然古老,但却不落后,与现代医学发展的思维趋势不谋而合,将孕育着未来的新医学。最近吴孟超院士提出将精准治疗与整体治疗相结合,将西医规范化治疗与中医个体性治疗相衔接,是肝癌治疗的新策略,可算是一个例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