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
[摘要] 在传统中医药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血瘀证与活血化瘀治疗法则一直是备受关注的学术领域。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对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科学内涵的阐释一直缺乏客观的描述和科学的界定,血瘀证的辨证诊断也缺乏客观量化标准,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药学术的发展和交流推广。在陈可冀等老专家带领下,3代人历经50余年,在继承传统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进展,创新发展了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的理论体系,规范了血瘀证的辨证诊断标准,阐释了血瘀证和活血化瘀治法的科学内涵,拓展了活血化瘀治法的临床实际应用,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范例:① 传承创新了血瘀证理论:统一了血瘀证的命名,倡导气血辨证在内的十纲辨证,首次提出“十瘀”分类和血瘀证的现代分类,将血瘀证分为血瘀证Ⅰ型(血瘀证高流变性型)和血瘀证Ⅱ型(血瘀证低流变性型),创新性地提出冠心病稳定期“瘀毒”从化致变的病因病机,拓展了血瘀证理论。② 规范了血瘀证的辨证诊断标准: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建立了血瘀证诊断标准。进一步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及判别分析方法,提出了血瘀证定量诊断标准,对血瘀证舌诊、瘀血腹诊分别进行了系统研究,丰富了血瘀证的量化诊断内容。在此基础上,采用病证结合方法,通过系统评价古今文献,结合大样本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冠心病血瘀证病证结合的量化积分标准和冠心病稳定期因毒致病的辨证标准。③ 发展创新了活血化瘀中药分类与治法:将常用活血化瘀药物分为和血药、活血药、破血药3类。率先提出冠心病的主要病机为“心血瘀阻、血脉不通”,倡导以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冠心病,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活血化瘀治法和方药应用从防治心脑血管病辐射全国,并推广应用到临床多个学科,带动了活血化瘀新药研发的热潮,冠心Ⅱ号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名为精制冠心颗粒)成为现代活血化瘀药日后进一步发展的祖方。首先提出“血脉瘀阻”为冠心病介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的主要病机,选择经典活血化瘀方剂血府逐瘀汤及其简化方进行中药干预再狭窄的研究,为介入后再狭窄这一世界性难题开辟了新的中医药防治途径。首次提出冠心病发展为不稳定型的“瘀毒”理论,为冠心病稳定期高危患者的早期识别和活血解毒干预以进一步减少再发心血管事件奠定了基础。④ 揭示了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的科学内涵:证明血瘀证与血液循环和微循环障碍、血液高黏滞状态、血小板活化和黏附聚集、血栓形成、组织和细胞代谢异常、免疫功能障碍等多种病理生理改变有关,其中以心脑血管病为主,也可能包括感染、炎症、组织异常增殖、免疫功能和代谢异常等多种疾病。对冠心Ⅱ号、血府逐瘀汤、川芎嗪、棓丙酯、愈心痛及愈梗通瘀汤等系列活血化瘀方药抗血小板、保护血管内皮、改善心肌重塑、改善微循环及其有关分子生物学机制开展了深入研究。证明活血化瘀方药的作用主要在于活其血脉(改善心脑血管功能、血液理化性状、血小板及凝血系统功能、微循环等生理功能)、化其瘀滞(抗心肌缺血及脑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抗血栓形成等病理状态),并通过病证结合冠心病血瘀证的系统生物学研究,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表观遗传学等层面进一步阐释了冠心病血瘀证的实质。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荣获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医药研究领域的最高奖项之一。成立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多次举办国际性血瘀证学术会议,促进了国际交流,逐渐形成了在传承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的现代活血化瘀学派,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