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效评估是古代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
2025年08月10日
(一)疗效评估是古代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
古代中医疗效评估主要是针对个体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为医师的临床决策服务,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古代中医评估个体患者的治疗效果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患者报告的服药后的感受和体验;二是医师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神”的状态,判断病机转归。历代中医文献,尤其是医案、医话中蕴含着丰富的疗效评价信息。如《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转气”即是来自患者报告的判断临床疗效的标准。再如《伤寒论·平脉法》“若表有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伤寒论·辨脉法》“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是医师通过病机对疾病的预后或疗效做出的判断。古代中医将“患者报告”与“医师报告”作为疗效评价的主要方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距今也只有20~30年的时间。正由于古代中医找到了这种较好的适合于自我临床特点的疗效评价指标,所以保证了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方法的形成和发展。
但是,古代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只是停留在针对个体患者诊疗的传统临床研究阶段,并没有上升到群体层次的临床疗效评价,群体层次的疗效主要是依靠长期临床实践检验,并以学术流派的形式存在。虽然早在1061年《本草图经》就有了通过对照来鉴别人参作用的描述,这比西方对照研究的记载早了近千年,但目前中医药在群体层次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基本上照搬了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临床流行病学”临床评价的范式、理论和方法。中医学自身并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疗效评价方法和推广应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