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 脾藏象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组成部分,脾虚证是最常见的中医证候之一,《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脾虚证研究的理论与证治基础,金元医家创立并阐发了脾胃学说,明清医家充实和发展了脾虚证治理论。脾虚证治理论与实践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研人员对历代著作中关于脾胃学说和脾虚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整理和探讨,使脾虚证治理论在临床各科得到广泛应用。60多年来,广大研究人员从多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脾虚证诊疗标准制订是脾虚现代研究的重要成果。20世纪70年代中期,广州中医学院(现称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组最早提出了脾虚证诊断方案;1982年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专业委员会在此基础上制订了脾虚证辨证标准,1986年修订该辨证标准时首次将实验室检测指标列为参考;1993年原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订了脾虚证诊断标准,包含主症轻重程度分级及疗效判定标准,并将唾液淀粉酶活性负荷和木糖吸收试验列为疗效观测参考指标,是较全面且有代表性的脾虚证诊疗标准并得到广泛应用。2002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药新药治疗脾气虚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一步制订了脾气虚证诊断、症状分级量化及疗效判定标准。在此基础上,201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修订完成的“脾虚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则更为完整地反映了脾虚证诊治的面貌。
脾虚证客观指标代表性研究内容:唾液淀粉酶活性负荷试验及从糖基化角度深入探讨其病理机制的研究,木糖吸收试验研究,胃肠动力和胃肠黏膜超微病理研究,基因表达谱研究,代谢组学研究,以及脾胃虚实证候不同发生机制研究。脾虚证治理论指导临床诊疗代表性研究内容:脾虚型重症肌无力研究,从脾论治功能性胃肠病、冠心病研究及调理脾胃论治肠易激综合征等。
依据脾虚藏象理论和辨治特点,脾虚动物模型研究以验证脾虚证候和探索健脾中药药理作用为主要内容。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1980年报道以大黄灌服小白鼠复制脾虚模型,为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初步基础;20世纪80~90年代,国内多家单位陆续采用小鼠、大鼠、家兔等开展研究,形成了苦寒泻下、耗气破气、饮食失节、复合因素和利舍平注射等几种较有代表性的脾虚模型复制方法;通过脾虚证模型研究,提示其胃黏膜和胃壁细胞胃泌素受体及其信号转导存在改变。而以四君子汤和补中益气汤等为代表的益气健脾方药研究,在作用机制及药效物质基础方面也取得较大进展。
脾虚证现代研究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理念,以临床研究为主导,基础研究为支撑,科学研究指导临床诊疗为目标,通过多种形式扩大脾虚证研究在海内、外的学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