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穴:穴位优效性研究的切入点

(一)特定穴:穴位优效性研究的切入点

特定穴是十四经中具有特定名称、特殊作用的腧穴,包括原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等。特定穴是针灸学中意义重要、疗效确切、运用最为广泛的经穴,如募穴、背俞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的主要部位;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个腧穴。特定穴在临床上是针灸治疗疾病的“窗口”。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道疾病。2006年罗马Ⅲ诊断标准将FD分为两种亚型: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西医主要用促胃肠动力药及对症治疗,效果不甚满意,且有一定的副作用。近年来临床采用针灸治疗FD取得较好效果,针灸对胃肠功能有调整和保护作用,是目前比较公认的一种非药物治疗胃肠道疾病行之有效的手段。特别在对胃肠动力的改善及精神心理调节上,疗效确切。就其作用规律而言,它既具有中医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有双向调节的作用,又有其独特的针灸效应(即时性和持续性)。杜元灏将针灸治疗FD列为Ⅰ级疾病谱。

根据谢惺等(2008年)文献分析,采用RCT的25篇研究论文中,针灸治疗FD选用了10条经脉的24个穴位,其中选用腧穴数最多的为足阳明胃经7个,其次为足太阳膀胱经6个,然后为任脉3个,足太阴脾经2个,其余经均选用1个腧穴。使用频次前5位分别为足阳明胃经34次,其次为任脉18次,手厥阴心包经19次,足太阳膀胱经17次,足太阴脾经5次。而在针灸治疗FD的一般临床研究中选用的穴位达到75个,相对于头痛选穴的数量明显偏少。足三里、中脘、天枢、内关、脾俞、胃俞、气海、神阙、关元、上巨虚、大肠俞、曲池、合谷等。

梁繁荣等在针刺治疗FD的多中心RCT研究中共纳入712例患者,通过中央随机分为本经(胃经)特定穴组、本经非特定穴组、俞募穴组、他经(胆经)特定穴组、非经非穴组和口服伊托必利组。共治疗4个疗程,并于疗程结束后4周、12周各随访1次。入组0周、4周、8周和16周时分别对消化不良症状积分和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DI)量表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发现,所有FD患者在结束治疗时,在消化不良症状积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方面均有显著改善。针刺经穴组对FD患者消化不良症状积分改善、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NDI生活质量干扰、睡眠等领域均与非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症状改善和生活质量改善方面,胃经特定穴组显著优于其他经穴组和非经非穴组。

刘公望和顾杰(1999年)运用计算机对62种古籍中治疗头痛的穴位进行统计,治疗本证共涉及穴位193个。常用穴位及其次数如下:百会24、合谷23、风池17、风府13、后溪12、攒竹12、关元12、囟会12、申脉10、列缺9、丰隆9、昆仑9、上星9、神庭8、足三里7、解溪7、委中7、脑空7、太阳7。常用经脉及其次数如下:膀胱经114、督脉95、胆经80、大肠经45、胃经42、小肠经33、三焦经33、任脉33。常用部位及其次数如下:头面部211、手背部82、足阳面66、腿阳面41、上背部30、臂阴面29、臂阳面21。陈勤等(2007年)分析了用于治疗不同证型头痛的现代论文中,涉及全部14经脉的129个穴位,最常用的经穴也超过40个;穴位主要集中在足少阳胆经,风池等作为主穴使用316次,占所有主穴的46.13%;其次为手少阳三焦经耳门等作为主穴使用86次,占主穴的12.5%。在奇穴、新穴和微针疗法穴位(特别是头针穴位、耳针穴位)治疗头痛的文献中,涉及的穴位也超过100个。王黎明和陈少宗(2011年)分析了纳入针刺治疗偏头痛的144篇文献中,涉及有11条经脉的68个穴位,其中43个穴位的使用频次不足0.1%,超过10%的穴位只有14个。所取穴位经脉排前3位的依次为胆经、膀胱经、三焦经。结论是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可以肯定,但用穴规律还不够明晰。

梁繁荣等在针刺治疗急性偏头痛即时效应的RCT研究中,180例患者通过中央随机被分为少阳经穴组和非穴组。通过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24小时头痛复发率等指标评价针刺的即时效应。治疗后1 h、2 h和4 h的VAS评分改善值,经穴组最大降低值达1分,与非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4 h缓解和复发加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经穴针刺治疗急性偏头痛即时效应优于非经非穴针刺,其优势特别体现在针刺后2 h和4 h,并且在防止头痛复发或加重方面效果明显,经穴组的总体疗效评价比非经非穴组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后续深入进行的针刺预防性治疗偏头痛长期效应的480例患者RCT研究中,在入组0周、4周、8周和16周时分别评价头痛天数、头痛次数、头痛强度分级、VAS评分、头痛伴随症状天数、综合计分、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MSQ)等指标。研究结果显示,针刺对预防偏头痛发作可能有一定的作用;而3个经穴治疗组的头痛天数、头痛次数、头痛强度分级、VAS评分、头痛伴随症状天数、综合计分、MSQ等指标改善均与非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图1-22-1)。少阳经穴组(特定穴和非特定穴组)在改善头痛影响工作学习天数优于阳明经特定穴组,且少阳经特定穴组在头痛强度分级、VAS评分、综合计分等指标优于阳明经特定穴组。

img

图1-22-1 不同穴位针刺对偏头痛的治疗作用

与治疗前的基线值相比,针刺治疗后偏头痛的持续时间都明显缩短;但与非穴位相比,3组穴位都有比较好的疗效

陈旭等(2008年)检索了25部针灸古代文献及1992年至2007年CNKI期刊数据库的185篇针灸治疗痛经的现代文献,统计归纳出针灸治疗痛经的取穴规律。在治疗痛经的62个穴中,以三阴交穴被选用的频率最高,210篇现代文献及古代著作中占57.1%,其次为关元41.0%、中极27.1%、气海25.7%、足三里24.3%、次髎19.5%、地机16.7%、肾俞15.7%、太冲15.2%、血海13.3%、合谷11.9%、水道9%等。归来、肝俞、命门、太溪、天枢、照海、上髎、中髎等也较为常用,多为下腹部和下肢膝以下穴位。

img

图1-22-2 不同穴位针刺对原发性痛经的缓解作用

3组电针后缓解原发性痛经的即时效应都比较明显,三阴交的效应比其他两组穴位效应稍强

朱江课题组(2014年)采用RCT临床研究方法对501例原发性痛经患者经针刺治疗的结果分析,相关的三阴交穴,比无关的悬钟穴及悬钟前外踝上的非穴位,VAS量表的改善虽然有统计学的差异,但没有临床意义上的不同(图1-22-2);这3组针刺缓解痛经的症状都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