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发展气血辨证

2.继承发展气血辨证

气血相关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素问·调经论》指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至真要大论》有“疏其血气,令其调达”之论。《普济方》中称“人之一身不离气血,凡病经多日,治疗不愈,须当为之调血”。《丹溪心法》指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在继承传统气血理论的基础上,现代活血化瘀学派倡导气血两和、通补兼施,认为人身以气血为形体阴阳之具体体现,人之有形不外血,人之有用不外气,气血平和,阴平阳秘,则身安无病;气血不和,阴阳失调,则疾病由生。在临床诊断中强调气血辨证,指出“古人所云人之一身不离阴阳,所谓阴阳,如果以气血二字予以概括,抑或不为过”,认为气血运行失常,是血瘀发生的原因之一,力倡在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加上气血辨证,组成十纲辨证。气血辨证具体包括:气虚、气陷、气滞、气逆;血虚、血瘀、血热;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虚失血、气随血脱、痰瘀互结等。其中,血瘀证是气血辨证的核心内容。在治疗上强调血瘀证应遵循“气以通为补,血以和为贵”的原则,首先要“和血”,调节气血的运行;其次要重视去“恶血”,即祛瘀。从病因学上讲,认为寒热失宜、情志不遂、饮食劳倦等因素均可影响到气血运行,造成气血失调的病理改变,导致血瘀证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