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历史时代中医学对流感的认识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明确地将外感病分为伤寒、时行、热病、温病、疫疠5类,将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特点的外感热病独立描述。特别是在论述疫疠时提到:“皆由一岁之内,节气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风疾雨,雾露不散,则民多疾疫。病无长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厉之气,故云疫疠病。”这些认识为后世温疫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积累了大量预防和治疗疫病的方法和方药。其所载治疗伤寒的方剂,如解肌汤、葳蕤汤等,可以视为治疗传染性外感热病的另一法度,对临床实践具有很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宋代研究《伤寒论》的学者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中医外感热病理论有所创新。如庞安时在之前医家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时行寒疫”之说:“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皆为时行寒疫也。”并且详细论述了其发展过程和治疗方法,记载了大量方药,为这类疾病的治疗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朱肱在《类证活人书》中明确地将外感热病分为伤寒、热病、温病、温疫、温毒等类别,并分别进行论述,创制了大量的治疫方剂,其中就包括治疗四时伤风、温疫的名方败毒散。
金元时代,名家辈出,很多医家的理论创新也是在外感病的实践中实现的。刘完素立足运气学说,对外感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深入的阐发,用药力主寒凉,创制了双解散、防风通圣散等表里双解剂,为后世外感病的辨治开启了新的思路。李杲所处年代正当金、元之交,兵荒马乱,疫病流行,其脾胃学说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形成的。《脾胃论》和《内外伤辨惑论》大部分内容是李杲对当时疫病认识和治疗的总结。
明代的吴有性在《温疫论·自叙》中指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这种异气,吴氏名之为“疠气”,“疫气者,亦杂气中之一,但有甚于他气,故为病颇重,因名之疠气”。他又指出:“伤寒与中暑,感天地之常气,疫者,感天地之疠气。”这就从病因角度,对一般的外感热病和有传染性、流行性的特殊外感热病做了区别。吴氏对“疠气”的致病特点、传播途径、传变方式、辨证论治,总结出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治法方药,自此,疫病治疗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随着清代温病学派的崛起,温病从伤寒的框架中独立出来。基于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等一批温病学大家的智慧和创新,温病学形成了成熟、完善而独特的辨治体系,形成了完备的理、法、方、药的理论认识和临床诊疗方法。温病除了包括传染性、流行性极强的瘟疫外,还包括传染性、流行性不甚强及没有传染性、流行性的外感热病。温病学中总结的辨治规律,对当今流感类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