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证治方药研究

8.脾虚证治方药研究

开展脾虚证辨治研究的同时,基于方证结合、以方探理,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从药效作用、疗效机制及黏膜修复作用方面对健脾益气方药治疗脾虚证进行了系列探讨。

(1)发现“双向调节作用”现象 20世纪80~90年代,该研究团队王建华、王汝俊等在国内首次发现,四君子汤对胃肠运动有双向调节作用;补中益气汤能调节胃肠运动和消化液分泌、促进小肠吸收,以及抗溃疡和保护胃肠黏膜综合治疗作用;1994年,“补中益气汤对消化道功能活动调整作用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进入21世纪,该团队又从胃泌素受体后信号传导在脾虚证变化规律及健脾方药药理作用入手,以阐释脾虚证病变规律及健脾方药作用分子机制;研究发现,大黄和利舍平脾虚模型大鼠胃黏膜及胃壁细胞胃泌素受体结合位点数均明显减少,且脾虚大鼠胃壁细胞胃泌素受体后信号物质表达异常,补中益气汤及单味药党参、白术对其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2)探微“综合作用疗效机制” 1999~2001年,在国家“九五”攀登计划项目“四君子汤益气健脾药效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资助下,陈蔚文、刘良带领的项目组针对四君子汤益气健脾有效成分群与主要药效的关系进行探讨,提示其药效是该方中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大分子物质,以及多种小分子物质综合作用的结果,四君子汤益气健脾作用的机制是相关药效成分从免疫调节、黏膜保护、促小肠上皮细胞增殖和迁移之多层次,从胃肠运动双向调节、受体调节的多途径,对肠上皮细胞、M受体、免疫和消化酶相关基因以及细胞信号传导等多靶点整合调节的结果;2002年,“四君子汤益气健脾药效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3)研究“黏膜损伤修复”内涵 2000年以来,在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下,该研究团队李茹柳等开展了益气健脾方药胃肠黏膜损伤修复作用机制及其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通过对小肠上皮细胞和整体动物的研究发现,四君子汤、黄芪、白术、党参、甘草等复方和单药提取物可通过多胺及其信号通路调控机制,对胃肠黏膜损伤修复过程的上皮细胞增殖、迁移、分化等环节起促进作用,益气健脾中药的多糖、黄酮、皂苷等组分是其主要药效物质基础。相关研究对阐述益气健脾方药治疗脾虚证的疗效机制,以及对《伤寒杂病论》“脾旺四季不受邪”之中医经典理论科学内涵的诠释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