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阳微阴弦”到“血脉瘀滞”

1.从“阳微阴弦”到“血脉瘀滞”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中医学对冠心病(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的认识,多遵循《金匮要略》“阳微阴弦”理论,治疗采用宣痹通阳或芳香温通方药,但疗效并不十分理想。陈可冀和郭士魁等一起,在大量临床观察基础上,率先提出冠心病的主要病机为“心血瘀阻、血脉不通”,倡导以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冠心病,并在国内首次应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方法评价活血化瘀中药疗效,获得广泛认可。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近年来对冠心病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逐渐趋于统一,认为本病属于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标实为气滞、血瘀、痰浊、寒凝,而尤以血瘀被公认为基本病因病机,贯穿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活血化瘀治法成为冠心病的主流治法,使冠心病的有效率从60%~70%提高到88.26%。在此基础上衍化而成的理气活血法、益气活血法、益气养阴活血法、化痰活血法等,使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方法不断拓展,进一步提高了疗效。

20世纪80年代开始,针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再狭窄这一冠心病防治领域的国际难点,陈可冀等首先提出“血脉瘀阻”为再狭窄发生的主要病机,认为PCI术后血管内膜损伤、血栓形成、血管壁炎症、细胞增生和基质堆积等再狭窄的形成过程,与中医学“心脉痹阻”“心脉不通”有类同之处,属于血瘀证范畴。应用活血化瘀名方血府逐瘀汤及其简化方进行中药干预再狭窄的研究,经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证实具有预防冠脉PCI术后再狭窄的功用,拓宽了活血化瘀古方的运用范围,也为PCI术后再狭窄的治疗这一世界性医学难题,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引起国内外关注。“八五”期间,陈可冀主持进行“血府逐瘀浓缩丸防治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该药具有抑制家兔髂动脉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形成、减少动脉内膜厚度、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抗心肌缺血、缺氧等作用。芎芍胶囊是在血府逐瘀汤研究的基础上,简化方药创制成的用以防治冠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药物。该方由精选血府逐瘀汤方中的活血化瘀代表药物川芎、赤芍的有效部位川芎总酚和赤芍总苷组成,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同仁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及广东省中医院等合作,进行随机、双盲、多中心干预研究,结果表明在西医标准治疗基础上加芎芍胶囊可使冠脉再狭窄及心绞痛复发率下降约50%,为药物预防再狭窄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活血化瘀中药干预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多中心临床及机理研究”获200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