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清时期突出强调活血化瘀法治疗“胸痹”
明清时代对胸痹心痛病认识趋于完善。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首次明确对心痛与胃脘痛做了鉴别,指出用大剂的桃仁、红花、降香、失笑散等活血化瘀药物治疗死血心痛,开活血化瘀治疗心痛之先河。并强调“凡治诸般心痛,必以开郁行气为主,此其要法也”。清代医家叶天士提出活血通络法治疗胸痹。王清任创立可用于治疗“胸痛、胸任重物、胸不任重物、瞀闷、夜不安、心跳心忙”等症状的活血化瘀法的代表方——血府逐瘀汤。
至此,古代对于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的认识,可归纳为在本虚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等标实之证,痹阻心脉,发为胸痹。
古代医家对胸痹的论述较多,且形成了系统的诊治体系。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国医大师在传承古代胸痹论治基础上,在冠心病诊治上多有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