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奠定本草的理论基础

(一)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奠定本草的理论基础

道地药材的古典学术思想始于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是代表性著作,该书是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首次记载了药物生长环境。如款冬生山谷,大黄生河西,藜芦生太山等。对很多药材从药名上给予道地色彩,如巴豆、巴戟天、蜀椒、蜀漆、秦艽、秦皮、吴茱萸、阿胶等。指出“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即中药的产地、采收、贮存是影响药材质量和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南北朝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明确指出:“诸药所生,皆有境界……江东以来,小小杂药,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及本邦。”明代陈嘉谟曰:“地产南北相殊,药力大小悬隔。”可见古人已认识到同一物种的不同产地具有不同性效,是道地药材概念的最早雏形。秦汉时期是进入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农业、社会经济与科技都取得了巨大发展,中医药学也取得空前成就,诞生了《神农本草经》《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我国古人对药物的认识产生巨大发展,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本草理论体系,促进了“道地药材”独特的医学历史现象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