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证尿D-木糖排泄率试验研究
(1)以D-木糖试验反映吸收功能 “主运化”是中医脾的主要功能,消化吸收和运输旺盛提示脾气健运,反之则脾失健运。D-木糖属于五碳糖,通常在血液中不存在,口服后能像葡萄糖一样在小肠吸收却不被机体利用,也不被肝脏分解而大部分经肾脏由尿排出,故尿D-木糖排泄率基本上可代表小肠的吸收量,是反映小肠吸收功能较为客观的指标。以北京中医研究所危北海、金敬善和赵荣莱为代表的脾胃研究团队发现,脾虚证尿D-木糖排泄率明显降低,此结果在包括北京中医医院、北京中医研究所、福建中医药研究所、安徽中医学院(现称安徽中医药大学)、哈尔滨211医院、贵阳中医学院、南京医学院(现称南京医科大学)、辽宁中医学院(现称辽宁中医药大学)等多家单位脾虚证研究中得到重复验证。
(2)相关疾病的临床验证 研究表明,45名健康者木糖排泄率为(26.37±3.96)%,43例脾虚患者为(21.42±5.2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表明脾虚患者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同时观察其他证型,发现38例脾虚者木糖排泄率为(21.00±6.08)%,7例脾肾阳虚者为(16.68±2.80)%,23例气阴两虚者为(30.74±10.29)%,25例肾阳虚者为(22.90±10.83)%,与健康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表明脾虚或兼脾虚者木糖排泄率大多降低,反之非脾虚证患者木糖排泄率下降不明显。研究发现,38例脾虚患儿木糖排泄率为(14.60±5.53)%,82例脾虚佝偻病患儿为(13.60±5.53)%,32例脾虚呼吸道疾病易感患儿为(16.10±5.70)%,58例健康对照小儿为(23.56±4.55)%,脾虚与健康小儿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鉴于脾虚患儿不仅小肠吸收功能减退,且易出现面黄肌瘦、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或便秘等消化功能紊乱,有研究以黄芪、茯苓、白术、甘草制成健脾粉,3 g/d口服治疗89例脾虚患儿,疗程1个月,结果患儿木糖排泄率得以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