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药材理论传承
环境生态论
道地药材的古典学术思想萌发于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代表性著作(表1-20-1)。首次对多种药材从名称上赋予道地色彩,如巴戟天、蜀椒、秦艽、秦皮等。提出药物的功用与其生长环境有关。如款冬生山谷,大黄生河西等。指出中药的产地、采收、贮存影响药材质量和临床疗效。南北朝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指出:“诸药所生,皆有境界……”是道地药材概念的最早雏形。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始用“道”描述产地,在“药出州土”篇专门记载了十道各州的地产药材。唐代《新修本草》云:“动植形生,因方舛性……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宋代寇宗奭在《本草衍义》曰:“凡用药必须择土地所宜者。”金代李杲《用药法象》云:“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失其地,则性味少异。”道地药材理论雏形在秦汉唐宋元时期已初步形成。道地药材古典学术思想在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道地药材的概念在明代较成熟,并在民间广为流传和运用。“道地”作为专有名词首次出现在明代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1505年),如附子“道地梓州蜀中”等。“道地药材”一词首现于《牡丹亭·药》(1598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对药材的产地和质量的论述较详细。清代对道地药材的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有多种本草学专著问世,如汪昂《本草备要》云:“药品稍近遐僻者,必详其地道形色。”清代徐大椿《医学源流论》云:“古方所用之药,当时效验显著……今依方施用,竟有应有不应,其故何哉?盖有数端焉。一则地气之殊也。当时初用之始,必有所产之地,此乃其本生之土,故气厚而力全。以后传种地方,则地气移而力薄矣。”指出因产地改变,已非道地药材,故效力差了。说明道地药材之性质疗效与产地有关。
道地药材理论的萌发、形成与发展贯穿了以下重要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千金翼方》→《备急千金要方》→《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衍义》→《图经本草》→《用药法象》→《本草品汇精要》→《本草纲目》→《农政全书》→《本草问答》→《药物出产辨》等(图1-20-1)。这一系列本草专著论述了对道地药材内在品质形成与其产地和生态环境的相关性。认为药材以产地为本,产地决定了药材性状并决定药效,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够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即“阴阳”“五行”“天药相应”“天人合一”,该学术思想概括了生物与自然界的有机统一,凸显“天药人合一”古代朴素生境观。中国古朴的哲学思想贯穿道地药材理论,并注重生态学观点,与现代生态学基本观点相吻合。
表1-20-1 道地药材理论


图1-20-1 道地药材环境生态论的发展史
20世纪80年代,胡世林和谢宗万为代表的环境生态论秉承了古人的“天药人合一”思想。胡世林编著中国第一部道地药材专著《中国道地药材》及《中国道地药材图说》,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提出狭义“中药材道地性”:“同一物种由于生态环境差别极大,或因物种的性别、年龄、栽培、生理病理、生长阶段,或因加工技术使得该物种所形成的药材质量发生了真伪优劣的变化。”认为道地药材的发现和确立过程,实质是对生物多样性的选择性应用过程。谢宗万进而阐明了道地药材的成因,即在一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中,生产较为集中,栽培、采收加工技术较独特的药材较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古代朴素生境观是道地药材近代环境生态论的理论基础,环境生态论可以有效地解释并指导道地药材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