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证治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第七章 中风病证治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 中医药治疗中风病在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近30年来,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脑血管病的临床与病理特点,在证候规范化与演变规律、病证结合防治与评价方法、辨证论治方案研究与优化、疗效机制探讨与新药研发等方面进行了逐步深入的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理论、新治法,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提高了中风病的中医药防治水平,推动了临床诊疗技术进步和中医脑病学科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中医药学会(现称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组建全国中风病科研协作组,首先研究制定了《中风病中医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被纳入行业标准。国家“八五”科技攻关中,按照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制定了用于证候量化评定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推动了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进程。运用该标准对中风病始发态(72 h以内)的证候发生组合规律及急性期证候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为规范辨证论治方案奠定了重要基础。近10年,王永炎进一步提出证候具有“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多维界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探索了中风病证候要素的提取方法及证候诊断与评价量表的研制方法,建立了病证结合的证候诊断与疗效评价体系,广泛应用于中药临床药效评价及辨证论治方案的临床评价研究中。

化痰通腑法为最早确立的中风病急性期的主要治疗方法,相关研究成果获得1986年原卫生部科技成果乙级奖,相继被纳入中华中医药学会的《中风病诊疗规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诊疗路径中。20世纪80年代初在临床实践中探索将清开灵注射液用于中风病急性期的治疗,从而确立了清热解毒法治疗中风急症的新治法。国家“七五”攻关期间开展了“清开灵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痰热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研究成果获得199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998年进而提出“毒损脑络”的病机学说,王永炎、张伯礼组织国家“九五”科技攻关,在对血管性痴呆证候系统观察的基础上,建立了益肾化浊解毒的治疗方法,并成功研制了中药新药聪圣胶囊、聪智胶囊,其研究成果获得200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针对出血性中风提出了“破血化瘀,豁痰开窍,泄热醒神”的治疗大法,其成果获得199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以国家“七五”期间开展的中风病系列方药的研究为起点,逐步形成了辨证论治综合方案;“十五”期间开展了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科学评价了综合方案的疗效,相关成果获得2005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96年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资助下,开展了脑血管病的中医康复研究,建立了中医康复方案,并在全国推广。近10年,中医康复也在多项中风病研究中有所涉及,并得到了国家“863计划”的资助,参照现代康复理论与方法,形成了“松”“静”结合理念指导下的中医康复技术,在改善卒中后吞咽障碍、语言障碍、运动障碍等方面显示了一定的疗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病残程度。“醒脑开窍针法”,具有系统、完善的取穴、操作、辨证体系,在治疗中风病方面取得了循证证据,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重点推广应用项目,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推广。

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的研究始终以发挥中医原创思维优势为指导思想,以“规范标准、肯定疗效、发现机制”为顶层科研思路,从一方一药研究发展到综合治疗方案的评价,从急症救治到卒中后认知障碍、情感障碍及运动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等的深入研究,做到了面上拓展、点上深入,而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中医脑病理论体系的完善是本学科成熟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历史赋予脑病学科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