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与《肘后备急方》对流感的认识

1.《伤寒杂病论》与《肘后备急方》对流感的认识

在《内经》时代,外感病统以“伤寒”名之。如《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提到“伤寒有五”,认识到外感病有不同的种类,但当时尚未明确提出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殊外感病。

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是中医学第一部以外感病为切入点的辨证论治专著,详细阐发了外感病由表至里的传变过程、治则、治法和方药。其六经辨证体系和治疗思想对外感病的治疗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其中也包括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特点的外感热病在内。《伤寒论·伤寒例》中明确提出:“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这是对外感热病传染性、流行性的较早描述,已经从病因角度进行了思考。晋代的葛洪《肘后备急方》指出:“伤寒、时行、温疫,三名同一种耳,而源本小异,其冬月伤于寒,或疾行力作,汗出得风冷,至夏发,名为伤寒;其冬月不甚寒,多暖气及西风,使人骨节缓堕受病,至春发,名为时行;其年岁中有疠气兼夹鬼毒相注,名为温病。如此诊候并相似,又贵胜雅言,总名伤寒,世俗因号为时行。”至此,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特点的外感热病开始从外感病中独立出来,古代医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与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