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  景

一、背  景

中医肿瘤学说起源于原始社会至秦汉时期。《内经》奠定了中医肿瘤学的形成与发展基础。刘尚义根据《灵枢》有“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等治法总结出治疗肿瘤的经验,一般情况下早期“结者散之”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中期“坚者削之”扶正祛邪并重。周岱翰认为中医肿瘤学的渊源本于《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肿瘤辨证施治规范的形成始于《伤寒杂病论》。

魏晋隋唐时期,医家在前人基础上丰富了某些肿瘤如甲状腺瘤等认识,并开始了针灸和手术疗法。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首先对“瘤”按发病的性质和部位进行了分类,类似宫颈癌瘤、乳房癌瘤的记载,并擅用虫药如僵蚕、全蝎等治疗,为后世用虫药治疗癥瘕积聚、今人用虫药治疗癌肿提供了借鉴资料。如朱良春常选用虫类药配伍,张学文善用露蜂房治肿瘤等。

宋金元时期,医学流派争鸣,丰富了肿瘤学的防治理论。元代朱震亨在他的著作《丹溪心法》《格致余论》等记载的肿瘤发病因素中特别强调“痰”,并认为治痰当求其本——实脾土、燥脾湿。他还明确把“噎”和“膈”区别开来,并主张以“润养津血、降火散结”治疗,这一主张对后世医家治疗食管癌和贲门癌等肿瘤病的方法影响很深,刘尚义据此总结治疗恶性肿瘤的经验,指出其病因不外乎“虚、痰、瘀”三方面。

明清时期至近代,肿瘤理论与研究得以进一步深入和完善。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已提及肿瘤可带病延年,周岱翰据此诠释和倡导中晚期肿瘤“带瘤生存”。朱良春根据《医宗必读》“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及《景岳全书》“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强调扶正抗癌法则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清末至近代兴起肿瘤学术争鸣,发展了不同的治疗肿瘤的方法,如活血化瘀法、扶正培本法、内外结合法等。

在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对恶性肿瘤病因病机、症状体征及预防治疗已有大量的描述和记载。近现代医家更是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想指导下,对其基础理论、发病原因、病理机制等各方面都做了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但是,随着肿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肿瘤发生部位和临床症状的多样化,仅靠四诊合参有时是不够完善的,历代医家的理、法、方、药亟待进一步深入探索和提高,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在增强放疗、化疗效果的同时提高机体免疫力,杀灭体内遗留的癌瘤细胞,减低并防止放疗、化疗毒副反应。目前,中医肿瘤学在继承和发扬中医学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迅速,使肿瘤治疗的效果有了明显提高。本文主要阐述国医大师临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