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针刺手法量学

3.针刺手法量学

针刺治病的过程就是在明辨虚实、确定选穴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手法予以补泻的过程,以达到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的治疗目的。针刺手法是针灸治疗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临床疗效直接相关。针灸并不仅仅是把针扎入穴位那么简单,针灸手法如同外科手术的基本术式,有自身的特点。打针、输液、口服药物都有剂量的要求和次数的要求,这是基于药代动力学等一系列研究使然。各种针刺手法从性质上讲,均属于机械性刺激,所以无论是补法还是泻法也都涉及一个刺激量即治疗剂量的问题。各种补泻手法在操作时采用多大的“剂量”,这是历代未能搞清的问题,也是困扰针灸传承的一个问题。医家们或据师承之法,或凭有限的经验来确定针刺的量,缺乏标准。

针灸刺激量的标准化直接关系到针灸的临床疗效,是当今针灸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针灸治疗学从临床经验学说跨越到科学数据总结的重要一步。针刺手法量学是关系到针刺疗效的关键环节,历代针刺手法在这方面概念模糊,缺乏规范操作,医者难以掌握。针刺手法的实施是针刺技术层面的核心。

(1)《内经》中手法量学的雏形 早在《内经》中就已有诸多有关针灸“量”的论述,尽管在“量”的描述方面还很模糊,甚至有些论述非常费解和不可思议,但从多角度做了许多原则性的提示,反映了手法量学的思想,体现了处于萌芽状态的量学观。这对后世针刺手法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针刺深浅、留针时间等是针刺手法操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对针刺手法的治疗剂量有一定影响。一般而言,针深则刺激量较大,针浅则刺激量较小。留针时间的长短是影响维持针刺刺激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可使针刺的刺激得以持续。关于针刺深浅、留针时间,《内经》从病程长短、病证虚实寒热及患者体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多用“留之”“留久之”等做了较笼统的规定。《灵枢·经水》篇以呼吸次数规定了十二经脉留针时间,但其最长“留十呼”,最短“不过一呼”。若按脉搏每分钟跳动70次左右,并结合《素问·平人气象论》篇“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计算1分钟呼吸次数在18次左右。这就是说“经水”篇所云的时间最长半分多钟,最短1/18 min(约7.5 s)。这里的呼吸次数,似可理解为进行手法操作的时间而非留针时间。两次针刺之间间隔多长时间及总的针刺次数(疗程)反映了刺激频度和蓄积量,是针刺手法量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2)手法量学概念 针刺与药物治疗不同,是通过对机体特定部位的刺激(经络、腧穴、经筋、皮部等)来调整、调动、修复、改善自身平衡和祛除疾病的方法,最终完成机体的康复,没有任何物质输送给机体。影响针刺对机体刺激的反映的一些因素应归属于手法量学的范畴。包括处方与腧穴的有效性,体位与取穴的准确度,针刺方向与进针深度的标准,选择规范手法与施术时间的标准,针刺效应在机体内持续时间与衰减过程等。

(3)针刺补泻手法的定义和理解 有关捻转补泻手法,古今论述颇多。近代规定:大指向前为补,向后为泻;捻转幅度小、用力轻为补,幅度大、用力重为泻。这是迄今比较具体的操作手法及顺序,在临床上确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在操作时,仍有迷惑不解之处,如“大指向前为补,向后为泻”,医生和患者成什么体位,医生用左手还是右手施针,或两手施针,均未具体说明,故单纯提大指向前或向后是说明不了问题的。另外,捻转幅度小、用力轻和捻转幅度大、用力重,其轻重大小均无量学概念,致使医者处于茫然状态。经临床及电生理观察,特提出如下理解。

1)作用力方向的捻转补泻:古代记载的:“拇指向前为补,拇指向后为泻”就是指医者在施行手法时拇指开始作用力的方向。只是古人并未标明医患所处的体位,使后世医家难以遵循。通过大量临床对比试验,在诸多疾病中发现比较一致的规律性。归纳出:以任督二脉为准,左右侧捻转时作用力的方向,向心者为补,离心者为泻,机体左侧作用力方向顺时针,右侧逆时针捻转用力为补法。具体操作为捻转时加压用力,倒转时自然退回,一捻一转连续不断,即为捻转补法。至于捻转泻法,其作用力的方向左右两侧均为离心,即左侧为逆时针,右侧为顺时针者为泻。任督二脉的经穴多采取小幅度髙频率为补、大幅度低频率为泻的捻转手法。当然,此处所述的捻转是指作用力的方向,向确定的方向用力捻转,然后使针体自然退回原位。用力捻转的幅度与自然退回的幅度相等。

2)作用力大小的捻转补泻:捻转作用力的大小,实际是捻转手法对局部的刺激强度的衡量,换言之,就是对于不同刺激患者的感觉不同。捻转补泻手法中,“捻转幅度小用力轻为补,幅度大用力重为泻”的概念,经实验证明:前者是指捻转时施行小幅度高频率捻转,其捻转幅度<90°、频率在120次/分以上,才能达到补的作用;后者是指大幅度低频率的捻转,其捻转幅度>180次/分、频率在40~60次/分,才能达到泻的作用。

3)捻转手法持续施术时间:通过大量多病种研究证明,捻转手法的刺激时间(手法持续施术时间)1~3 min为最佳参数。

4)治疗作用在机体内持续时间的最佳参数:通过大量多病种研究和部分实验研究证明:针刺治疗作用一般在机体内存留6~8 h后开始衰减,24~48 h基本恢复到针前水平。对于提插手法也具体提出:提插形式、针刺效应及效应程度多项量学标准。这使传统的针刺手法向规范化、量化的方向发展,使针刺疗法更具有规范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填补了针灸学历史上的一个空白。

临床上应根据以上四大要素来决定“计量”。当然,机体接受刺激的强度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还应根据患者的体质、胖瘦等因素进行适当的调整,但不能因此而认为针刺手法的刺激量是不能确定的。另外,针刺的深度实际上是决定针刺刺激量的另一重要参数,临床应予以重视。如中风病针刺极泉、委中、三阴交等穴以提插手法,至上下肢抽动3次为度,外伤性截瘫的夹脊针刺(不全损伤),用提插手法使胸椎夹脊穴产生躯体紧束感,腰椎夹脊穴产生向外生殖器及双下肢放射感,都是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通过针刺手法量学的研究将针灸治疗学剂量标准化,临床治疗理论科学化,不仅是手法研究的一大突破,亦是针灸治疗学的重大突破。这项研究为针灸治疗学奠定了科学化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