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对疟疾的防治
疟疾是我国古代医籍中记载的最早最详细的传染病病种。《素问·疟论》《素问·刺疟论》等专篇对疟疾的病因、病机、症状、治法等有系统而详细的论述。之后,汉代《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隋代《诸病源候论》、南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元代《脉因证治》、明代《证治准绳》《景岳全书》《症因脉治》、清代《疟疾论》等对病机、证候、治则治法、方药均有阐发;《神农本草经》《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等记载了常山及其嫩枝叶(蜀漆)、青蒿和马鞭草等中药的截疟功效,为中医药治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料。
在1888年法国军医夏尔·路易斯·阿方索·拉韦朗(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在非洲疟疾患者血液的红细胞中发现疟原虫,1897年英国医生罗纳德·罗斯(Ronald Ross)证实按蚊是疟原虫传播媒介(他们分别获1907年和1902年诺贝尔奖)以前,南美洲秘鲁的土著人已用安第斯山区中的一类树皮抗病退热。据说在1630年用之治好了驻秘鲁的西班牙总督夫人辛芎(Chinchon)的疟疾,从而传入欧洲。植物学家林奈将该树定名为“金鸡纳(Chinchona)”。1820年两位法国化学家皮尔·J·帕勒蒂尔(Pierre J.Pelletier)和约瑟夫·B·卡文图(Joseph B.Caventou)从中分离获得含有氮原子的抗疟成分奎宁(金鸡纳霜)。1934年德国科学家汉斯·安德萨格(Hans Andersag)与同事在奎宁基础上合成氯喹。二战期间,美国政府支持的科研团队证实氯喹抗疟安全有效,1945年被用于临床。由于氯喹能抑制疟原虫的DNA复制、破坏其血红蛋白酶而疗效显著,成为当时全球治疗疟疾的特效药物。但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疟原虫对氯喹类药物出现抗药性,从东南亚、南美到非洲波及全球,疟疾肆虐失控,人们盼求新的抗疟药物。